千乘郡,高帝置。莽曰建信。属青州。户十一万六千七百二十七,口四十九万七百二十。有铁官、盐官、均输官。县十五:千乘,有铁官。东邹,湿沃,莽曰延亭。平安,侯国。莽曰鸿睦。博昌,时水东北至巨定入马车渎;幽州浸。蓼城,都尉治。莽曰施武。建信,狄,莽曰利居。琅槐,乐安,被阳,侯国。高昌,繁安。侯国。莽曰瓦亭。高宛,莽曰常乡。延乡。
济南郡,故齐。文帝十六年别为济南国。景帝二年为郡。莽曰乐安。属青州。户十四万七百六十一,口六十四万二千八百八十四。县十四:东平陵,有工官、铁官。邹平,台,莽曰台治。梁邹,土鼓,於陵,都尉治。莽曰于陆。阳丘,般阳,莽曰济南亭。菅,朝阳,侯国。莽曰修治。历城,有铁官。猇,侯国。莽曰利成。著,宜成。侯国。
”`
千乘郡,高帝置。莽曰建信。属青州。户十一万六千七百二十七,口四十九万七百二十。有铁官、盐官、均输官。县十五:千乘,有铁官。东邹,湿沃,莽曰延亭。平安,侯国。莽曰鸿睦。博昌,时水东北至巨定入马车渎;幽州浸。蓼城,都尉治。莽曰施武。建信,狄,莽曰利居。琅槐,乐安,被阳,侯国。高昌,繁安。侯国。莽曰瓦亭。高宛,莽曰常乡。延乡。
注释解读:
- 该诗出自《汉书·志·地理志上》。
- “千乘郡,高帝置。”表明这是汉朝时期设立的行政区划,属于汉朝的一个郡级单位。
- “莽曰建信。”说明在王莽时期,这一行政区划的名称改为了“建信”。
- “属青州。”指出千乘郡当时归属于青州刺史部管辖。
- 详细列出千乘郡下辖的15个县和侯国的名称及其行政职能,如铁官、盐官、均输官等,反映了当时地方行政的组织结构。
- “户十一万六千七百二十七,口四十九万七百二十。”提供了千乘郡人口数据,反映了其经济规模和人口密集程度。
- “有铁官、盐官、均输官。”说明千乘郡具有重要的手工业和商业功能,这些官职负责管理相关的生产和贸易活动。
- 对千乘郡下辖的15个县和侯国的地理位置、名称以及历史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地理和文化信息。
- “县十五:千乘,有铁官。”列举了千乘郡的主要行政区划及职能,突出了千乘郡的经济和文化重要性。
- 此部分还涉及了一些具体的地方行政划分和历史变迁,为了解汉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参考。
赏析:
此诗通过简洁的叙述形式,向读者展示了千乘郡的基本行政架构和历史背景。它不仅揭示了千乘郡作为行政区划的重要性,也展现了汉代对于地方行政管理的精细组织。通过对千乘郡下辖县邑的具体描述,诗歌传达了汉代地方政府对于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视。此外,诗中对千乘郡的人口数据的提及,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的富足。整体而言,这首诗是研究汉朝地方政府管理和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文献之一。
综上所述:
千乘郡在西汉时期属于齐国的一部分,汉武帝时期因战略需要而分立为独立郡。王莽时期曾改称“建信”,并隶属于青州刺史部。千乘郡在汉朝时期是一个有着丰富资源和重要地位的地区,其行政设置体现了当时对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重视。通过分析千乘郡下辖的15个县和侯国的名称、职能以及地理位置,我们可以了解到汉朝时期的基层行政结构和地方行政管理的特点。同时,通过对人口数据的描述,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经济活动水平和社会结构。千乘郡作为汉朝的一个重要行政单元,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