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年,羽将诸侯兵三十余万,行略地至河南,遂西到新安。异时诸侯吏卒徭役屯戍过秦中,秦中遇之多亡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又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羽。羽乃召英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不听,事必危。不如击之,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夜击坑秦军二十余万人。

至函谷关,有兵守,不得入。闻沛公已屠咸阳,羽大怒,使当阳君击关。羽遂入,至戏西鸿门,闻沛公欲王关中,独有秦府库珍宝。亚父范增亦大怒,劝羽击沛公。飨士,旦日合战,羽季父项伯素善张良。良时从沛公。项伯夜以语良。良与俱见沛公,因伯自解于羽。明日,沛公从百余骑至鸿门谢羽,自陈“封秦府库,还军霸上以待大王,闭关以备他盗,不敢背德。”羽意既解,范增欲害沛公,赖张良、樊哙得免。语在《高纪》。

诗句:

  • 陈胜字涉,阳城人 。
  • 吴广,字叔,阳夏人也 。

译文:

陈胜字涉,阳城人,吴广字叔,阳夏人也。陈胜年轻时曾与别人一起给地主干活,有一天他放下手中的农活,在田埂上长叹:“如果将来能富贵,可不能忘了老朋友啊!”旁边一个打工的人笑着回答说:“你只是一个给人家打零工的佃农,哪里有什么富贵呢?”陈胜叹息道:“唉,燕雀怎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后来成为了一句名言,表达了他远大的抱负和志向。陈胜和吴广是秦末起义的两位重要人物。秦二世元年秋天七月,朝廷征召闾左(即平民中的一部分)去渔阳戍边,陈胜、吴广都担任屯长。两人行至蕲县大泽乡时,遇到大雨天气导致道路不通,按照当时的法律,逾期不归的军队将会被斩首。陈胜、吴广于是谋划道:“如今逃亡还是战死,我们选择的是死亡,但为国家而死是否更高尚些?”陈胜说:“天下已经受够了秦朝的暴政了。我听说始皇帝少子而亡国,应当立公子扶苏为王;但是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秦始皇而被处死,皇上又派大将带兵在外。现在听说没有罪过却被杀死的人不少,百姓中还流传着他们都是因直言而被杀的故事,不知道他们的下落。项氏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受到士兵的爱戴。楚地的人都很同情他。有人说他在战斗中还活着。”于是陈胜、吴广认为可以利用自己的威望作为号召,发动起义。于是两人共同占卜天时,选择了黄鹄鸟飞翔的时机进行起义。

赏析:

《陈胜项籍传》是西汉历史学家班固所著的一篇传记,记述了陈胜和项羽这两位秦末英雄的生平事迹及其起义的过程。这篇文章不仅记录了两人的历史角色和影响,还通过叙述两人的遭遇和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特点。

分析:

文章开头通过对陈胜和吴广的描述,设置了故事的背景和主人公。陈胜和吴广是当时贫苦农民的代表,通过他们的经历可以窥见当时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和他们对权力的追求。特别是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更是表达了他对故人的深情和对成功的渴望。这句话也预示了他们最终起义的动机——为了摆脱贫困的命运,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文中对于陈胜和吴广起义前的策划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陈胜和吴广通过观察天象和占卜的方式,确定了起义的时间和地点,这一细节反映了他们对未来形势的敏锐判断以及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理解。这种策略的选择也表明了他们作为领袖的远见和智慧。

文章通过对秦末社会动荡的描述,揭示了起义的背景和原因。陈胜和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秦朝的法律严苛和社会不公,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由于秦朝长期的专制统治和残酷的法制导致的民怨沸腾。这一分析不仅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也为理解两人的起义提供了历史背景。

《陈胜项籍传》不仅是一篇关于两位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一部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和人民起义的历史文献。通过对陈胜和项羽的描写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抗争精神,以及他们对历史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