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朝陈。九年、十年,皆来朝长安。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之。至邯郸,征兵梁。梁王称病,使使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即为禽,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太仆有罪,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捕梁王,囚之雒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徙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东,欲之雒阳,道见越。越为吕后泣涕,自言亡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诏与俱东。至雒阳,吕后言上曰:“彭越壮士也,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于是吕后令其舍人告越复谋反。廷尉奏请,遂夷越宗族。
黥布,六人也,姓英氏。少时客相之,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人有闻者,共戏笑之。布以论输骊山,骊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桀交通,乃率其曹耦,亡之江中为群盗。
诗句翻译:
汉朝史书中记载,汉六年(前201年),高祖刘邦在朝堂上陈设礼仪。汉九年和十年(前198年至前197年),他们都来长安朝拜。汉初时,陈稀造反占领了代地,高帝亲自前去攻打。到达邯郸后,他征调梁国的军队。梁王因生病称病不去,派使者带领军队前往邯郸。高帝发怒,派人责备梁王。梁王害怕,想要亲自前往谢罪。但梁王的将军扈辄说:“大王开始没去,见被责备就去了,一旦到了那里就被擒获,不如就发兵造反。”梁王不听扈辄的话,还是称病不出。梁国的太仆犯了罪逃跑到汉朝,告发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高帝派遣使臣掩捕梁王,把他囚禁在洛阳。官吏已查明他们的谋反证据,请按法律论处。高帝赦免了梁王,把他降为平民,流放到蜀郡青衣县。西行至郑县,途中遇到吕后从长安东行到洛阳,想一同前往洛阳,在路上遇见黥布。黥布向吕后哭泣,并自述没有罪过,愿意留在原来的昌邑。吕后同意了他的请求,诏令与他同去。他们到达洛阳后,吕后对高帝说:“彭越是个勇猛的男子,如今把他流放到蜀郡,这等于给国家留下隐患,不如将他杀掉。我已小心地带着他来了。”于是吕后就命令她的随从告诉黥布再次谋反。廷尉上奏,请求将黥布灭族。
注释:
- 汉朝史书中记载:指的是历史书籍《汉书》中的相关记载。
- 六人也:指六个人中的一个,这里特指“黥布”,因为黥布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
- 姓英氏:指黥布的姓氏是“英”。
- 少时客相之:年轻时有算命的人给他占卜。
- 当刑而王:指黥布曾经被判刑并被封为王侯。
- 及壮:等到他成年之后。
- 坐法黥:因为他触犯了法律,脸上被刺字。
- 布欣然笑曰:黥布听了这些话后,高兴地笑着。
- 人有闻者,共戏笑之:有人听到了这些话,一起嘲笑。
- 骊山徒数十万人:骊山监狱关押着几十万人。
- 布皆与其徒长豪桀交通:黥布都与那些狱卒、狱吏以及豪杰们交往。
- 乃率其曹耦,亡之江中为群盗:于是黥布率领他的同伙逃到了江中成为盗贼。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汉初几位著名人物的政治经历和命运转折。诗中提到的黥布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历史人物,他曾被判刑并被赋予王爵,最终因触犯法律而被刺字面,并在成年后成为一位杰出的盗贼头领。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背景和人物性格,还能体会到历史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