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田荣叛楚,项王往击齐,征兵九江,布称病不往,遣将将数千人行。汉之败楚彭城,布又称病不佐楚。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谯让召布,布愈恐,不敢往。项王方北忧齐、赵,西患汉,所与者独布,又多其材,欲亲用之,以故未击。
汉王与楚大战彭城,不利,出梁地,至虞,谓左右曰:“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下事者。”谒者随何进曰:“不审陛下所谓。”汉王曰:“孰能为我使淮南,使之发兵背楚,留项王于齐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万全。”随何曰:“臣请使之。”乃与二十人俱使淮南。至,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因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此臣之所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以明背汉而与楚也。”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淮南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随何曰;“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北乡而臣事之,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代齐,身负版筑,以为士卒先。大王宜悉淮南之众,身自将,为楚军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夫汉王战于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扫淮南之众,日夜会战彭城下。今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阴拱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然大王不背楚者,以汉为弱也。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明约而杀义帝也。然而楚王特以战胜自强。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徼乘塞。楚人还兵,间以梁地,深入敌国八九百里,欲战则不得,攻城则力不能,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楚兵至荥阳、成皋,汉坚守而不动,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楚兵不足罢也。使楚兵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或之。臣非以淮南之兵足以亡楚也。夫大王发兵而背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杖剑而归汉王,汉王必裂地而分大王,又况淮南,必大王有也。故汉王敬使使臣进愚计,愿大王之留意也。”淮南王曰:请奉命。”阴许叛楚与汉,未敢泄。
诗句翻译
汉书·传·韩彭英卢吴传
齐王田荣反叛楚国,项羽前往攻打齐国,向九江征兵,张良称病没有前往,派将领率领数千人出发。汉朝在彭城打败楚军后,张良也称病未能参与救援楚国。因为项羽正北方担忧齐国、赵国的动向,而西面则忧虑汉军的动向,他所信任的将领中只有张良,又认为张良多才多艺,想亲自使用他,所以没有出兵攻击楚军。
译文
齐王田荣背叛了楚国,项羽前去攻打齐国,向九江征兵。张良以生病为由没有前往,派遣将领率领几千人前去。当汉朝在彭城击败楚军后,张良也因病没能帮助楚国。当时项羽正在北方忧虑齐国和赵国的动向,而西方又担心汉军的动向,他所信任的将领中只有张良,并且认为张良很有才能,想要亲自用他,因此他没有出兵攻击楚军。
注释
- 汉王与楚大战彭城(彭城:今江苏省宿迁市)。
- 不利(不顺利)。
- 出梁地(离开梁地)。
- 虞: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
- 孰能为我使淮南(谁能帮我到淮南去)。
- 是大王所欲闻也(这是大王所希望听到的)。
- 阴拱而观其孰胜(暗中观望谁会胜利)。
- 夫北面而臣事人者(那些面向北方侍奉他人的人)。
- 夫汉王战于彭城(即在彭城这个地方进行战争)。
- 项王未出齐也(项羽还没有从齐国出发)。
- 大王宜扫淮南之众(大王应该集结淮南的军队)。
- 今抚万人之众(现在要统领一万人的部队)。
- 阴拱而观其孰胜(暗中观察谁会取胜)。
- 夫背国而自立者(背离国家独自建立自己的势力)。
- 夫楚兵虽强(虽然楚军很强大)。
- 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天下人都给它贴上了不义的标签)。
- 以其背明约而杀义帝也(是因为它违背了与义帝之间的约定并且杀害了义帝)。
- 然而楚王特以战胜自强(不过楚王只是凭借胜利来增强自己的力量)。
- 夫楚兵虽强(即使楚军很强大)。
- 故楚不如汉(因此相对于汉来说),其势易见也(其形势很明显)。
- 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现在大王不去投奔一个能够保全自身的汉朝,却将自己托付给了面临灭亡的楚国)。
- 臣窃为大王或之(我私下认为这样做可能对大王不利)。
- 臣非以淮南之兵足以亡楚也(我不是说用淮南的军队就能够灭亡楚国)。
- 夫大王发兵而背楚,项王必留(大王如果率军攻打楚国,项王必定留下您);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留下几个月的时间,汉朝统一全国就可以确保万无一失)。
- 臣请与大王杖剑而归汉王(我愿意陪您拿着剑回到汉王那里)。
赏析
此诗反映了项羽在刘邦和张良等谋士的帮助下,逐渐认识到自己战略上的错误,决定联合其他反楚力量共同对抗刘邦。这首诗体现了韩信等人的智慧和影响力,以及他们对于时局的判断力。通过这些对话和策略部署,可以看出历史事件中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