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偷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
贾山《至言》译注与赏析
1. 原文及译文
- 原文:
夫民者,万世之本也。树之如松柏,则生实茂荣;若植桃李,则华荣而其实不坚。故君子疾农,所以重其志也;百姓疾农,所以思其本也。人主疾农,所以重治乱也。故先王贵仁义而贱勇力,贵义而贱利。是以天下之士,皆知自重而尚于仁义,有廉耻之风而亡欺谩之心。今世近习之人不知此学,猥以辨慧为辞,辩慧足以移众,然而口辩而不好德,既悦其言而不知察其类,故天下多诈而少仁。
- 译文: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就像种植松柏一样,他们茁壮成长并繁荣昌盛;或者像培养桃树李树一样,它们开花结果但果实并不坚硬。因此,君子厌恶农民,这是为了尊重他们的高尚志向;普通百姓厌恶农民,这是在怀念国家的根本。君主厌恶农民,这是为了重视治乱之道。所以先王看重仁义而轻视武力和力量,认为仁义重要而利益微不足道。因此,天下的士人,都深知自身的重要而崇尚仁义,有着廉洁和羞耻之风却很少有欺骗和漫不经心的心态。现在身边的亲信之人不懂这个道理,只以聪明伶俐为言辞,聪明伶俐足以说服大众,然而口头辩论却不喜欢德行,虽然喜欢他们的言论却不去考虑他们的实质,所以天下欺诈行为多了而仁爱的人少了。
2. 关键词注释与解释
“万世之本”: “本”在这里指的是国家的根本,即人民。强调人民的重要性如同大树需要松柏一样不可或缺。
“重治乱”: “重治”指的是重视治国的方法和原则。“重治乱”意味着君主应该关注国家的治与乱,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鄙农”: “鄙”表示轻视。“鄙农”意指那些对农民抱有轻视心态的人。这些人通常不重视农业,不理解农民对社会的重要性。
3. 赏析
贾山在《至言》中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即民众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他通过将农业与树木相比,形象地说明了民众的重要性。他警示君主不应轻视农业,因为农民是国家的经济支柱和社会基础。这一观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政治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贾山还指出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他指出,尽管人们口口声声赞美智慧和辩才,实际上却缺乏对德行的重视和追求。这种现象导致了社会的欺诈行为增加而仁爱精神减少。这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中道德缺失的深刻忧虑和批判。
贾山的《至言》不仅是一篇具有深刻历史背景的政治论文,也是一部关于社会伦理和价值观的反思之作。通过对古代政治哲学、社会结构以及个人品德的探讨,贾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