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稍习善,求为狱小吏,因学律令,转为狱史,县中疑事皆问焉。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又受《春秋》,通大义。举孝廉,为山邑丞,坐法免,复为郡吏。
元凤中,廷尉光以治诏狱,请温舒署奏曹掾,守廷尉史。会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繇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路温舒,字长君,出自巨鹿东里之民,其先祖为当地乡间小吏。温舒自幼随父牧羊,于泽中取蒲草编简书写知识,逐渐习得书法及治理之法。成年后,温舒考选为低级官吏,并学习律令、狱法,最终成为狱史。此外,他亦精通《春秋》,并积极参与科举考试,获得孝廉之名。
温舒在担任山邑丞期间,因触犯法律被免职,随后又任郡吏。元凤年间,温舒以治狱闻名,获朝廷任命为奏曹掾,并在宣帝时期继续为廷尉工作,其职责是审理重大案件。温舒上书主张尚德缓刑,认为国家应重视道德教化,减少刑罚使用,以此促进社会和谐。他的建议得到了宣帝的认可,被视为治国良策。
温舒的谏言和治狱理念体现了他对儒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实践。他引用历史教训,如秦朝因暴政导致天下大乱,以及汉文帝宽仁待民而天下太平的故事,强调德治的重要性。他强调,君主应以仁德待人,尊重人才,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久稳定。同时,温舒还提出了具体的治国策略,例如减轻刑罚、鼓励直谏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路温舒以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实际的治国措施,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事迹不仅反映了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更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温舒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士大夫如何在动荡的历史环境中,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