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会喜死,房以为延寿《易》即孟氏学,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大谊略同,唯京氏为异,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房以明灾异得幸,为石显所谮诛,自有传。房授东海殷嘉、河东姚平、河南乘弘,皆为郎、博士。由是《易》有京氏之学。

费直字长翁,东莱人也。治《易》为郎,至单父令。长于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琅邪王璜平中能传之。璜又传古文《尚书》。

高相,沛人也。治《易》与费公同时,其学亦亡章句,专说阴阳灾异,自言出于丁将军。传至相,相授子康及兰陵毌将永。康以明《易》为郎,永至豫章都尉。及王莽居摄,东郡太守翟谊谋举兵诛莽,事未发,康候知东郡有兵,私语门认,门人上书言之。后数月,翟谊兵起,莽召问,对“受师高康鸀。莽恶之,以为惑众,斩康。由是《易》有高氏学。高、费皆未尝立于学官。

诗句: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

译文:古代的学者,广泛学习《六经》的内容。

注释:此句表达了儒家学者对知识广博和学识渊博的追求。“古之”指古代,“儒者”指的是儒家学者。“六艺”是儒家经典教育的核心内容,代表了先秦时期教育的主要科目。《六艺》包括了礼、乐、射、书、数等,涵盖了政治、伦理、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儒家对知识的尊崇和追求。儒家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因此,他们强调广博的知识面和深厚的学术功底,认为这是成就伟大事业的重要基础。在古代中国,读书人往往以能够精通“六艺”为荣,这也反映了儒家对于知识和道德修养的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