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宽字子襄,梁人也。初,梁项生从田何受《易》,时宽为项生从者,读《易》精敏,才过项生,遂事何。学成,何谢宽。宽东归,何谓门人曰:“《易》以东矣。”宽至雒阳,复从周王孙受古义,号《周氏传》。景帝时,宽为梁孝王将军距吴、楚,号丁将军,作《易说》三万言,训故举大谊而已,今《小章句》是也。宽授同郡砀田王孙。王孙授施雠、孟喜、梁丘贺。繇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
施雠字长卿,沛人也。沛与砀相近,雠为童子,从田王孙受《易》。后雠徙长陵,田王孙为博士,复从卒业,与孟喜、梁丘贺并为门人。谦让,常称学废,不教授。及梁丘贺为少府,事多,乃遣子临分将门人张禹等从雠问。雠自匿不肯见,贺固请,不得已乃授临等。于是贺荐雠:“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诏拜雠为博士。甘露中与《五经》诸儒杂论同异于石渠阁。雠授张禹、琅邪鲁伯。伯为会稽太守,禹至丞相。禹授淮阳彭宣、沛戴崇子平。崇为九卿,宣大司空。禹、宣皆有传。鲁伯授太山毛莫如少路、琅邪邴丹曼容,著清名。莫如至常山太守。此其知名者也。由是施家有张、彭之学。
”`
丁宽(字子襄)来自梁地,年轻时随从田何学习《易经》,后成为田何的弟子并精于研习。他后来在雒阳继续向周王孙学习古义,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周氏传》。在西汉景帝时期,丁宽担任梁孝王将军,以抵抗吴、楚叛乱而闻名,著有《易说》三万言。丁宽还教授了他的同郡人砀田王孙,后者又将自己的学问传授给施雠、孟喜和梁丘贺。施雠是沛县人,与丁宽相邻,最初从田王孙学习《易经》,后来移居长陵,在多次求学中最终被梁丘贺收为门生。
翻译:
丁宽(字子襄),梁国人士。早年,梁项生跟随田何学习,当时丁宽作为项生的追随者,对《易经》理解深刻,才华过项生。因此,他追随田何学习《易经》,最终成为其学生。学成之后,田何向他表示感谢。丁宽回到家乡后,田何告诉他:“《易经》已经传授完毕。”后来,丁宽回到洛阳,再次向周王孙学习古代的义理,形成了自己的《周氏传》。在汉武帝时期,丁宽被任命为梁孝王将军,参与抵御吴楚叛军的战斗,因其战功显赫被称为“丁将军”。他在位期间创作了三万字的《易说》,主要讲解大义,这是今天流传的《小章句》的起源。
注释:
- 丁宽:梁国人,年轻时从田何学习《易经》,成为其弟子,精于研习。《汉书·儒林传》中称他为“丁将军”,因抗击吴楚叛乱有功而著名。
- 《易经》:《六艺四书五经》之一,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哲学和政治理念。
- 梁孝王将军:指丁宽曾服务于梁国的孝王,在对抗吴、楚叛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周王孙:周姓贵族,擅长传授《周氏传》,影响了丁宽等多位儒学学者。
- 施雠:沛县人,与丁宽同乡,从小学习《易经》,后迁至长陵,成为梁丘贺的门生。
- 孟喜:施雠的同事,也是梁丘贺的门生,致力于推广儒家学说。
- 梁丘贺:汉代著名儒学家,因多方面学术成就而受到皇帝的赏识。
- 张禹、琅邪鲁伯:两位都是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分别受教于施雠、孟喜、施雠和梁丘贺。
赏析:
这段描述反映了汉代儒学教育的一个侧面,即通过师承关系和地域关系形成复杂的学术网络。这些学者通过不同的学习途径和师承关系,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学术特色。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技艺上,也表现在思想观念上。例如,施雠和施长卿的传承关系说明了个人如何通过师从不同的老师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汉书》中的这段记载展示了汉代儒学教育的广泛性和深度,以及不同学者之间的互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