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母生,于赵则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乃请曰:“丞相、御史言:制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登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议,予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以厉贤材焉。’谨与太常臧、博士平等议,曰: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兴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巨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谊,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浅闻,弗能究宣,亡以明布谕下。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补左右内史、太行卒史,比百石以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先用诵多者,不足,择掌故以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郡属,备员。请著功令。它如律令。”
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母生,于赵则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译文: 汉朝建立初期,有《易经》学者来自淄川的田生,有《尚书》学者来自济南的伏生;有《诗经》学者在鲁地是申培公,在齐地是辕固生和韩太傅;有《礼记》学者在鲁地是高堂生;有《春秋》学者在齐地是胡母生和在赵国的是董仲舒。到了窦太后去世,由丞相田蚡废除了黄老、刑名等百家学说,大量延聘文学儒者入朝为官。其中,公孙弘因治《春秋》而成为丞相,被封侯,使天下学人争相效仿。
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乃请曰:“丞相、御史言:制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登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议,予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以厉贤材焉。’谨与太常臧、博士平等议,曰: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兴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巨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谊,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浅闻,弗能究宣,亡以明布谕下。”
注释: 1. 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母生,于赵则董仲舒。 - 这些学者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各自对《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有所贡献。2. 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 窦太后去世后,田蚡担任丞相,他废除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大量邀请文学儒者入朝为官。其中,公孙弘因为治理《春秋》获得了丞相职位,并被加封侯爵,使得天下的学者纷纷效法他。3. 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乃请曰:“ - 公孙弘作为太学官员,深感儒家思想的发展受阻,于是上书请求改革。4. 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 他命令礼官提倡儒学教育,鼓励学者们讨论和学习,推广古代礼仪制度,以此成为全国的典范。5. 太常议,予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以厉贤材焉。 - 太常提议给予博士弟子荣誉,以此来弘扬乡里的文化,激励人才。6. 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 - 设立博士官职,招收五十名学生,免除他们的学费。7. 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 - 太常选拔十八岁以上且仪表端正的百姓加入博士弟子行列。8. 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 - 郡县官员如果有好文学才能、尊敬长辈、严谨政治教育、遵守乡里规矩、行为正直的,可以向当地长官推荐,并由太守亲自审查决定。9. 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 - 二千石官员必须仔细审查合格的人选,并随时与上级商量。合格的学生需去太常报到接受教育。10. 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 - 每年都会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通晓一项以上课程的学生将补充到文职人员的空缺中。11. 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 - 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被提拔为郎中。12. 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 - 如有杰出表现的学生,可以直接上报给皇帝。13. 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 - 对于不愿学习或学艺不精的学生,应予以开除,并要求有能力的学生来接替空缺。14. 巨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谊,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 - 他仔细阅读诏书中的律令内容,认为它既体现了天人关系又具有深刻的道理,文中的文章典雅规范,言辞富有韵味,恩惠非常美好。15. 小吏浅闻,弗能究宣,亡以明布谕下。 - 小官吏见识浅薄,不能够清楚阐述这些内容并向百姓传达。
关键词解释:
- 三不朽: 指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的成就。
- 礼乐: 指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一套制度和仪式。
- 太常: 主管朝廷礼仪祭祀的最高行政机关。
- 博士弟子: 古代学校培养的人才。
- 秩比二百石以上: 指官职等级较高的官员。
- 选贤与能: 指挑选有才能的人来担任重要的职务。
- 文吏: 指从事文书工作的官吏。
- 刑名: 指刑法和名分的概念。
- 礼记: 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之一。
- 孝经: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
- 太常寺: 古代负责祭祀和礼仪事务的最高行政机关。
- 太学生: 指在国立学校学习的学子。
- 刺史: 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监督和管理地方事务。
总结:
这段文字描述了西汉时期公孙弘改革教育体制的情况,强调了重视儒学教育以及选拔优秀学者的重要性。通过公孙弘的努力,汉朝的教育体系得到了加强和改进,有助于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国家服务。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儒家思想的重视以及推行新政策改变旧观念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