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大司空王邑、纳言严尤闻雄死,谓桓谭曰:“子常称扬雄书,岂能传于后世乎?”谭曰:“必传。顾君与谭不及见也。凡人贱近而贵远,亲见扬子云禄位容貌不能动人,故轻其书。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自汉文、景之君及司马迁皆有是言。今诊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诸儒或讥以为雄非圣人而作经,犹春秋吴楚之君僣号称王,盖诛绝之罪也。自雄之没至今四十余年,其《法言》大行,而《玄》终不显,然篇籍具存。
【注释】:
①大司空:官名,汉时为九卿之一,掌全国水军。王邑:字伯通,西汉初年著名政治家、开国元勋之一。严尤:人名,西汉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
②扬雄:《汉书·传·扬雄传》载:“扬雄者,字子云,蜀郡郫人也,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游心于六艺之上,考之《五经》,举六法,览百家之言,而后深观天人之际,州国诸侯风俗,山居川处之物产,乐律声操,郡国县邑,官长姓字,男女大小位置,皆欲依仿太初,以为常法。”
③“顾君”:犹言“不过”。
④“凡人”:普通人。
⑤“贱近”:指地位低下的人。
⑥“贵远”:指高贵的人。
⑦“亲见”:亲自见到。
⑧“扬子云”:扬雄的字,故称其著作为“子云书”。
⑨“禄位容貌”:指地位和外貌。
⑩“薄仁义”:轻视仁义。
⑪“非礼学”:反对儒家经典中的礼仪学问。
⑫“度越诸子”:超越其他学派。
⑬“讥”:讥讽。
⑭“春秋吴楚之君僭号称王”:春秋时期的吴国和楚国国君僭越自称王号。
⑮“诛绝之罪”:被认为应受诛除的严重罪行。
⑯“具存”:全部保存下来。
⑰“游心”:游心于……之中;专心致力于……。
⑱“六艺之上”:指儒家六部经典。《诗》、《书》、《易》、《礼》、《乐》、《春秋》。
⑲“考”:考察。
⑳“六法”:《周礼》、《仪礼》、《礼记》、《尚书》、《周易》、《春秋》等六部经书。
㉑“览百家之言”:广泛阅读各种典籍。
㉒“太初”:即《太初历》,汉代天文学家邓平等制定的一种历法。
【译文】:
当时,大司空王邑、纳言严尤听说扬雄已经死了,对桓谭说:“您经常称赞扬雄的著作,难道能流传后世吗?”桓谭说:“一定会流传下去。只是我们两位君子不能相见了。一般人都看不起地位低微的学者,认为他们的著作没有价值;而那些地位高的人,又往往因自己亲自见过扬雄的面目、听到过他的言辞、看到过他的文章,而对他的文章不屑一顾,所以轻视扬雄的著作。古人老子著有两篇虚无玄妙的言论,不重视仁义礼学,因而后代喜欢它的人还认为比《五经》还要高明,从西汉文帝、景帝的时候起,到司马迁都有这样的话。现在看扬雄的著作文义极其深刻,而且他的论述与圣人不相违异,如果遇上圣明的君主,再遇到贤良明智的人,得到他们的喜爱和推崇,那么一定能够超过其他各家。“众儒生有人讥议扬雄不是圣人却作经书,就像春秋时期吴国的、楚国的国君们自封为王者一样,是罪该万死的事。自从扬雄死后到现在已有四十年了,扬雄的《法言》广为流行,而他的《玄》书始终没能显名,但书稿却全部保存了下来。
赏析:
本文是扬雄在临终前的遗言,也是他在生前对自己的作品所作的总结性评价。文中首先指出,扬雄的书虽然文义深奥,论说精辟,但他毕竟不是一位圣人,因此不能被后世尊为经书。接着又指出,尽管扬雄不是圣人,但他的作品仍不失为一部很好的书籍。最后,作者用“必传”、“遇时君”,进一步说明扬雄的书不会失传,并希望遇到圣明的君主来重新评价他的著作,从而使他的思想得以传播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