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周道既衰,坏于幽、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衷圣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乃叹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于是应聘诸侯,以答礼行谊。西入周,南至楚,畏匡厄陈,奸七十余君。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究观古今篇籍,乃称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又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于是叙《书》则断《尧典》,称乐则法《韶舞》,论《诗》则首《周南》。缀周之礼,因鲁《春秋》,举十二公行事,绳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获麟而止。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诗句:
- 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
- 周道既衰,坏于幽、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衷圣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乃叹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于是应聘诸侯,以答礼行谊。西入周,南至楚,畏匡厄陈,奸七十余君。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究观古今篇籍,乃称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又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于是叙《书》则断《尧典》,称乐则法《韶舞》,论《诗》则首《周南》。缀周之礼,因鲁《春秋》,举十二公行事,绳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获麟而止。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
- 古代的儒者,广泛地学习《六经》中的文章学问。
- 周朝的道德已经衰落,是由于周幽王和周厉王的暴政造成的,礼乐等政治制度由诸侯来决定,混乱了二百多年,直到孔子出现,他继承圣人的德行,生活在末世,虽然知道他的学说不被采用,但追求道义的道路却无法进行,于是他感叹道:“凤凰不会来,黄河里不会出现八卦图纹,我已经不行了!”“周文王去世以后,文化难道不是在这里吗?”于是前往各个诸侯国应聘,用礼节去实践他的道德。向西进入周地,向南到楚国,被匡人困住了,陈国也被他欺骗过很多次。到了齐国听到《韶》乐,竟然三个月吃不上饭;从卫国回到鲁国时,音乐才开始正常,《雅》《颂》的音乐都安排得很恰当。考察古今的书籍典籍,他才说:“伟大啊,尧作为君王是多么的伟大呀!只有上天是最伟大的,尧效法上天。高大巍峨啊,他建立了伟大的功业。光彩照人啊,他有华丽的文章。”又说:“周朝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经验教训,多么繁荣富强啊!我完全赞成周文王的做法。”于是在叙述《尚书》时就引用了《尧典》的话,在描述音乐时就效仿《韶》乐的舞蹈,在谈论诗歌时就开始讲述《周南》的内容。缀补周朝的礼仪,参照鲁国的《春秋》。列举鲁国的十二个公卿的事情事迹,用文王、武王的道德规范来衡量他们的行为,制定了一个王者的标准,直到获得麒麟的时候才停止。后来他晚年喜欢研究《易经》,读《易经》时手不释卷,甚至因为翻阅的次数太多以至于把竹简穿破了三次,于是就写下一篇《周易传》。这些都是根据圣人的事迹来建立先王的教义,因此他说:“只做而不创作,诚实地崇尚古代的经典;从低层次的学习上升到高层次的理解,了解我的是老天爷呀!”
注释:
- 古之儒者(古代的学者):指春秋时期及以前的儒家学者。
- 《六艺》: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典文献。
- 王教之典籍:指国家颁布的教育标准或教材。
- 先圣(先师):指古代的圣人。
- 周道:周朝的道德或风尚。
- 幽、厉:指西周末年的两个国君,幽王和厉王。
- 礼乐:指国家的礼仪和音乐。
- 《韶》:指《舜韶》乐章,相传是舜帝时期的乐章。
- 韦编三绝:用来形容读书勤奋刻苦。
- 《书》:指《尚书》。
- 《尧典》:指《尚书》中的一篇文章,记述了唐尧时期的历史。
- 《韶舞》:指模仿《韶》乐舞蹈的动作。
-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 《周南》:指《诗经》中的一篇。
- 《春秋》:指鲁国的编年史。
- 文、武之道:指文王和武王的道德规范。
- 《易》:指《周易》。
- 韦编三绝:《庄子·寓言》记载孔子读《易经》读到困倦时连串起来的竹简都断了三回。
赏析:
这首诗是汉代儒学家董仲舒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汉书·儒林传》的一部分。它详细记录了孔子一生的学术活动和他的教育思想。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董仲舒是如何通过研究古代典籍来确立自己对于儒家教义的理解和应用。他的论述强调了孔子的道德成就以及他对周朝的推崇,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礼乐制度的坚持和对文学艺术的重视。此外,他还提到了对易经的学习经历和成果,这些都反映了董仲舒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对儒家经典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