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言周于天地,赞于神明,幽弘横广,绝于迩言。撰《寡见》第七。
圣人聪明渊懿,继天测灵,冠于群伦,经诸范。撰《五百》第八。
立政鼓众,动化天下,莫上于中和,中和之发,在于哲民情。撰《先知》第九。
仲尼以来,国君、将相、卿士、名臣参差不齐,一概诸圣。撰《重黎》第十。
仲尼之后,讫于汉道,德行颜、闵、股肱萧、曹,爰及名将尊卑之条,称述品藻。撰《渊骞》第十一。
君子纯终领闻,蠢迪检押,旁开圣则。撰《君子》第十二。
孝莫大于宁亲,宁亲莫大于宁神,宁神莫大于四表之欢心。撰《孝至》第十三。
赞曰:雄之自序云尔。初,雄年四十余,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实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皆斟酌其本,相与放依而驰骋云。用心于内,不求于外,于时人皆曶之;唯刘歆及范逡敬焉,而醒潭以为绝伦。
假言周于天地,赞于神明,幽弘横广,绝于迩言。撰《寡见》第七。
圣人聪明渊懿,继天测灵,冠于群伦,经诸范。撰《五百》第八。
立政鼓众,动化天下,莫上于中和,中和之发,在于哲民情。撰《先知》第九。
仲尼以来,国君、将相、卿士、名臣参差不齐,一概诸圣。撰《重黎》第十。
仲尼之后,讫于汉道,德行颜、闵、股肱萧、曹,爰及名将尊卑之条,称述品藻。撰《渊骞》第十一。
君子纯终领闻,蠢迪检押,旁开圣则。撰《君子》第十二。
孝莫大于宁亲,宁亲莫大于宁神,宁神莫大于四表之欢心。撰《孝至》第十三。
赞曰:雄之自序云尔。初,雄年四十余,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实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皆斟酌其本,相与放依而驰骋云。用心于内,不求於外,於时人皆曶之;唯刘歆及范逡敬焉,而醒潭以为绝伦。
诗句赏析
1. “假言周于天地,赞于神明。”
- 解析: 此句表明作者扬雄的文学创作理念是追求高远的境界,通过诗歌来赞颂天地和神明的伟大,体现了其对宇宙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2. “孔子聪明渊懿,继天测灵。”
- 解析: 此处提及孔子,强调了孔子的智慧和道德品质,突出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
3. “立政鼓众,动化天下。”
- 解析: 表达了作者对于政治改革和社会教化的重视,认为政治领导者应以德治国,通过政策引导社会向善。
4. “仲尼之后,讫于汉道。”
- 解析: 指出孔子之后的儒家思想在汉代达到顶峰,反映了汉代儒学的繁荣与发展。
5. “君子纯终领闻…”
- 解析: 描述了古代君子的理想品格和行为准则,强调了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的传承重要性。
译文
1. “如果言论能够遍及天地,赞美神明伟大,那么这种言论就是深邃广大的,远远超出人们的言辞所能表达的范围。”
2. “圣人聪明智慧,深远而高尚,他们在众人之上,被历代作为典范。”
3. “当政者激励民众,影响天下,没有人能超过他们的影响。他们的行动和决策都是为了让人民得到好处。”
4. “从孔子开始,到汉代为止,德行最高的是颜回、子思、子夏、子张和子路等儒家弟子。”
5. “君子最终都能够领悟和理解,他们的行为检点严谨,他们的思想开创了先河。”
关键词注释
1. “假言周于天地”
- 解释: 指诗人的言论能够广泛地传播和影响天地之间。
2. “赞于神明”
- 解释: 赞扬神明的伟大和神圣。
3. “幽弘横广”
- 解释: 形容思想或作品深远宏大。
4. “绝于迩言”
- 解释: 超越日常浅显的议论或言辞。
5. “君子纯终领闻”
- 解释: 指君子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标准并以此引领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