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及太史公记六国,历楚、汉,讫麟止,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故人时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撰以为十三卷,象《论语》,号曰《法言》。《法言》文多不著,独著其目:

天降生民,倥侗颛蒙,恣于情性,聪明不开,训诸理。撰《学行》第一。

降周迄孔,成于王道,终后诞章乖离,诸子图微。撰《吾子》第二。

事有本真,陈施于亿,动不克咸,本诸身。撰《修身》第三。

芒芒天道,在昔圣考,过则失中,不及则不至,不可奸罔。撰《问道》第四。

神心曶恍,经纬万方,事系诸道德仁谊礼。撰《问神》第五。

明哲煌煌,旁烛亡疆,逊于不虞,以保天命。撰《问明》第六。

根据您提供的诗句,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相应的译文。

  1. 诗句释义: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
  2. 译文:扬雄见到各子们各自用他们的知识驰骋争辩,大多诋毁诽谤圣人,这就叫做怪异迂腐。他们分析辩论,言辞狡诈,用来干扰世事,即使小的辩论,最终也会破坏大道并且引起混乱,使人沉溺在所听到的内容中而不知道自己错了。
  3. 注释
  • 「诸子」:指各种学派或学者。
  • 「舛驰」:交错奔跑的意思,这里比喻争论不休。
  • 「诋訾」:诋毁、攻击。
  • 「怪迂」:怪异而迂腐。
  • 「析辩」:分析并辩论。
  • 「诡辞」:巧妙且虚假的言辞。
  • 「挠事」:干扰事务。
  • 「小辩」:微小的辩论。
  • 「大道」:正确的道理或法则。
  • 「或众」:引起混乱。
  1. 赏析:此句反映了扬雄对当时学术争鸣现象的看法,他认为学者们往往专注于表面的争论,而忽略了对真理的追求。这种偏离正道的讨论不仅无益于学术发展,反而可能造成社会的混乱。扬雄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学术追求与实际应用之间关系的思考。

  2. 诗句释义:及太史公记六国,历楚、汉,讫麟止,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故人时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撰以为十三卷,象《论语》,号曰《法言》。

  3. 译文:太史公司马迁记载了六国的历史,包括楚国和汉朝的历史直到麒麟出现为止,他的观点并不与圣人相同,其中很多观点与儒家经典有出入。因此人们常常向扬雄询问问题,杨雄就用他的理论来回答,撰写成十三卷,仿照《论语》的风格,所以称为《法言》。

  4. 注释

  • 「太史公」: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 「六国」: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六个诸侯国时期。
  • 「历楚」:经过楚国的历史。
  • 「汉」:汉朝。
  • 「讫麟止」:直到麒麟出现为止,指汉代的历史结束。
  1. 赏析:这一段反映了扬雄对于历史记载的态度和方法。扬雄认识到历史的记载并非总是客观公正的,有时会受到作者个人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因此,他用这种方式批评了司马迁的历史观,指出其与圣人不同之处,以及其中的一些错误之处。此外,这也体现了扬雄强调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2. 诗句释义:人时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撰以为十三卷,象《论语》,号曰《法言》。

  3. 译文:人们时常向他提问,他就以他的方法作答,并撰写成了十三卷,模仿《论语》的风格,所以被称为《法言》。

  4. 注释

  • 「问者」:提出问题的人。
  • 「法应之」:根据提问者的需要给予回应。
  • 「十三卷」:指《法言》这部作品共有十三篇。
  • 「象《论语》」:模仿《论语》的形式。
  • 「号」:名称。
  1. 赏析:这段描述了扬雄如何应对他人的询问,并以自己的方式回应。这展示了扬雄的机智和他对学问的深入理解。同时,这也反映了《法言》一书的特点,即它不仅仅是一部著作,更是一部能够反映扬雄思想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哲学价值。通过这种方式,扬雄展现了自己对于学问的严谨态度和对于交流的开放态度。

这首诗歌通过对扬雄生活的描绘,展示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及其对社会的影响。通过对比和反思,诗歌传达了一种追求真理、反对虚妄和迷信的思想态度。扬雄的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有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