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曰:“可。”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昭帝时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宣帝末增倍之。元帝好儒,能通一经者皆复。数年,以用度不足,更为设员千人,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岁余,复如故。平帝时王莽秉政,增元士之子得受业如弟子,勿以为员,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
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汉兴,田何以齐田徙杜陵,号杜田生,授东武王同子中、雒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同授淄川杨何,字叔元,元光中征为太中大夫。齐即墨城,至城阳相。广川孟但,为太子门大夫。鲁周霸、莒衡胡、临淄主父偃,皆以《易》至大官。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汉书·儒林传》是班固所著《汉书》中的一篇,详细记述了汉代儒学的发展和传播。以下是对这篇文章逐句的翻译和解释:
- 诗句:“制曰:‘可。’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 译文:汉武帝下诏:“可以。”自此以后,公卿大夫、士吏中涌现出许多文学才能出众的人。
- 注释:这里提到了汉武帝时期对儒学的重视,通过诏令的方式鼓励儒学的发展。
- 诗句:“昭帝时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宣帝末增倍之。”
- 译文:昭帝时,朝廷选拔有才能的文学之士,增加博士弟子员一百人;到宣帝时期,数量增加了一倍。
- 注释:这里描述了汉武帝之后的历代皇帝对儒学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不断扩充儒学的师资和学生。
- 诗句:“元帝好儒,能通一经者皆复。”
- 译文:元帝喜欢儒家文化,能够通晓一经的人都被免除徭役。
- 注释:元帝作为一位崇尚儒学的皇帝,他的统治使得许多儒学学者得以免除徭役,专心研究儒学。
- 诗句:“平帝时王莽秉政,增元士之子得受业如弟子,勿以为员,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
- 译文:平帝时期,王莽执掌朝政,允许官员的儿子学习儒学,不限制名额,每年选拔四十人授予郎中官职,二十人成为太子舍人,四十人补充为文学掌故。
- 注释:王莽篡位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他大力推广儒学教育,使得儒学人才得到更多的发展。
《汉书·儒林传》不仅记录了汉代儒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儒学的重视以及儒学在政治、教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对这些诗句的翻译和注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代的儒学文化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