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生,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欲召。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秦时禁《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齐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殴阳生。张生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弗能明定。是后鲁周霸、雒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云。
欧阳生字和伯,千乘人也。事伏生,授倪宽。宽又受业孔安国,至御史大夫,自有传。宽有俊材,初见武帝,语经学。上曰:“吾始以《尚书》为朴学,弗好,及闻宽说,可观。”乃从宽问一篇。欧阳、大小夏侯氏学皆出于宽。宽授欧阳生子,世世相传,至曾孙高子阳,为博士。高孙地馀长宾以太子中庶子授太子,后为博士,论石渠。元帝即位,地馀侍中,贵幸,至少府。戒其子曰:“我死,官属即送汝财物,慎毋受。汝九卿儒者子孙,以廉洁著,可以自成。”及地馀死,少府官属共送数百万,其子不受。天子闻而嘉之,赐钱百万。地馀少子政为王莽讲学大夫。由是《尚书》世有欧阳氏学。
”`
伏生,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欲召。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
【注释】伏生:人名,具体身份未详,但与《汉书》中的描述相符;济南:伏生的出生地;秦博士:指他曾经是秦朝的博士,也就是古代的大学者;孝文:汉文帝的年号;治《尚书》:研究并精通《尚书》。
【译文】伏生,是济南人,曾是秦朝的博士。在孝文帝的时候,想要找到能够精通《尚书》的人,但整个天下也没有,听说伏生精通《尚书》,就想召见。当时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了,身体行动不便,便下诏让太常派掌故朝错前去接受他的学问。
【赏析】此句通过简短的对话,描绘了汉武帝时期对于儒家学者的重视和对《尚书》研究的渴求。伏生的高龄和身体状况,也暗示了他作为学者的深厚底蕴和卓越智慧。整句话简洁而有力,突出了伏生在古代儒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欧阳生,字和伯,千乘人也。事伏生,授倪宽。宽又受业孔安国,至御史大夫,自有传。宽有俊才,初见武帝,语经学。上曰:“吾始以《尚书》为朴学,弗好,及闻宽说,可观。”乃从宽问一篇。欧阳、大小夏侯氏学皆出于宽。宽授欧阳生子,世世相传,至曾孙高子阳,为博士。高孙地馀长宾以太子中庶子授太子,后为博士,论石渠。元帝即位,地馀侍中,贵幸,至少府。戒其子曰:“我死,官属即送汝财物,慎毋受。汝九卿儒者子孙,以廉洁著,可以自成。”及地馀死,少府官属共送数百万,其子不受。天子闻而嘉之,赐钱百万。地馀少子政为王莽讲学大夫。由是《尚书》世有欧阳氏学。
【注释】千乘:地名,位于今山东省;事伏生:指欧阳生跟随伏生学习;倪宽:人名,与欧阳生同时的另一位著名儒生;孔安国:人名,著名的儒家学者;御史大夫:官名,负责监察事务;曾孙:指欧阳生的后代;地馀长宾:地馀的别名;中庶子:太子的侍从官;石渠: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元帝:汉朝皇帝刘奭的年号,公元4年-公元23年;少府:官名,掌管皇家财务;王莽:西汉末年的皇帝。
【译文】欧阳生,字和伯,是千乘人。他曾经侍奉伏生学习,又向倪宽学习。倪宽后来成为御史大夫,并有自己的传记。欧阳生很有才智,初次见到武帝时,就谈论经学。武帝说:“我最初以为《尚书》只是朴实的书籍,不喜欢它。但听了欧阳生的解说之后,觉得很有趣味。”于是询问了一篇论文。欧阳生及其大夏侯、小夏侯两家的学问都源于宽。宽传授欧阳生的儿子,世代相传,直至他的曾孙高子阳成为博士。高孙地馀以太子中庶子的身份将学问教授给太子。后来担任过博士,在讨论石渠问题时发表看法。元帝即位时,地馀侍中并得到皇帝的宠爱,还被任用在少府。他告诫自己的儿子们说:“我死后,官员们就会给你们送财物,千万不要接受。你们都是儒者的子孙,以清白廉洁著称,可以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等到地馀去世后,少府官员们一起送给他数百万财物,但他拒绝接受。皇帝得知后很赞赏他们的行为,赐给他们钱百万。地馀的少子政成为了王莽的讲学大夫。因此,《尚书》世世代代都有欧阳氏的学问。
【赏析】这段文字描述了欧阳生及其家族的学术传承和影响。欧阳生的才智和学识得到了武帝和元帝的高度评价,他的学问不仅影响了他自己,也延续并发扬光大到了下一代。同时,欧阳生及其家族的清廉和正直也为后世所敬仰。整段文字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叙述,展现了儒家学者的高尚品质和学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