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帝时,复置戊己校尉,屯田车师前王庭。是时,匈奴东蒲类王兹力支将人众千七百余人降都护,都护分车师后王之西为乌贪訾离地以处之。
自宣、元后,单于称藩臣,西域服从。其土地山川、王侯户数、道里远近,翔实矣。
出阳关,自近者始,曰婼羌。婼羌国王号去胡来王。去阳关千八百里,去长安六千三百里,辟在西南,不当孔道。户四百五十,口千七百五十,胜兵者五百人。西与且末接。随畜逐不草,不田作,仰鄯善、且末谷。山有铁,自作兵,后有弓、矛、服刀、剑、甲。西北至鄯善,乃当道云。
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扞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辅国侯、却胡侯、鄯善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且渠、击车师君各一人,译长二人。西北去都护治所千七百八十五里,至墨山国千三百六十五里,西北至车师千八百九十里。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民随率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它。能作兵,与婼羌同。
解析《汉书·传·西域传上》
1. 引言部分
《汉书·传·西域传上》记载,西汉时期的西域是一个由三十六国逐渐扩展至五十余国的庞大地理区域。这一地区的国家分布在从匈奴的西边到乌孙南边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流,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侧连接汉地,西侧以玉门、阳关为界,而西北则是葱岭。这些山脉和河流构成了西域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和交通脉络。
2. 历史背景
汉武帝时期开始经营西域,张骞的西使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通过张骞的出使,汉武帝了解到西域各国的情况,并从中汲取了经营西域的重要策略。张骞提出的“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表明汉武帝对西域的重视程度。同时,他提出了利用外交手段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并通过赏赐和贸易来增强汉朝与西域国家的友好关系。
3. 主要国家
西域地区在汉代分为若干小国和大国。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婼羌、楼兰、鄯善等。婼羌国王号为去胡来王,位于阳关以西一千八百里处。楼兰原本是名楼兰,后更名为鄯善,国都名为扞泥城,位于阳关以西一千六百里处。鄯善国位于阳关以西一千六百里处,国都名为扞泥城。
4. 经济状况
西域地区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自然条件限制,这里的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但得益于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西域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此外,由于地处丝绸之路沿线,这里还盛产各种奇珍异宝,如玉、铁、金等各种矿产。
5. 文化特点
西域地区不仅地理环境多样,而且各国家的文化也各有特色。例如婼羌和楼兰等国家虽然较小,但其文化和艺术却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信仰。
6. 政治格局
在西汉时期,西域的政治格局相对稳定,各国之间通过朝贡等方式保持了良好的外交关系。这种稳定的政局为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汉朝的对外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7. 总结
《汉书·传·西域传上》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两汉时期西域地区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一地区的历史地理、民族迁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两汉时期的中国与西域的互动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