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刑德有七舍。何谓七舍?室、堂、庭、门、巷、术、野。十二月德居室三十日,先日至十五日,后日至十五日,而徙所居各三十日。德在室则刑在野,德在堂则刑在术,德在庭则刑在巷,阴阳相德,则刑德合门。八月、二月,阴阳气均,日夜分平,故曰刑德合门。德南则生,刑南则杀,故曰二月会而万物生, 八月会而草木死,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为 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音比夷则。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音比林钟。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故曰春分则雷行,音比蕤宾。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加十日指辰,则谷雨,音比姑洗。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维,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风济,音比夹钟。加十五日指巳,则小满,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音 比大吕。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指丁,则小暑,音比大吕。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音比夹钟。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音比姑洗。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音比仲吕。加十五日指酉中绳,故曰秋分雷臧,蛰虫北向,音比蕤宾。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音比林钟。加十五日指戌,则霜降,音比夷则。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维,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 日而立冬,草木毕死,音比南吕。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子。故曰:阳生于子,阴生于午。阳生于子,故十一月日冬至,鹊始加巢,人气钟首。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荠麦亭历枯,冬生草木必死。

《淮南子·天文训》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由西汉初期的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著,反映了古代天文学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释义:

  1. “阴阳刑德有七舍”:阴阳之间存在七种不同的状态或规律。
  2. “何谓七舍?室、堂、庭、门、巷、术、野。”:七种状态分别对应于住宅(室)、公共建筑(堂)、庭院(庭)、门廊(门)、街道(巷)、技术设施(术)以及广阔的野外(野)。
  3. “十二月德居室三十日”:十二个月中,每个月的居住天数为三十日。
  4. “先日至十五日,后日至十五日”:在这段时期内,前半段和后半段的居住天数各为十五日。
  5. “而徙所居各三十日”:根据阴阳相生相克的原则,每隔三十日会迁移住所。
  6. “德在屋则刑在野,德在堂则刑在术”:当房屋所在地的德性旺盛时,其对应的野地则会受到刑罚;反之亦然。
  7. “八月、二月,阴阳气均,日夜分平”:八月和二月时,阴阳之气均衡,昼夜平分。
  8. “故曰刑德合门”:此时,阴阳相合,刑德协调,象征着和谐统一的状态。
  9. “德南则生,刑南则杀”:阳气在南方时生长繁茂,而在南方则会导致死亡。
  10. “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冬至后四十六日,春季来临,阳气开始解冻。
  11. “阳施阴化”:阳气施散,阴气化生,是自然界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
  12. “天之偏气,怒者为风”:天空的偏气中,怒气化为风。
  13. “地之含气,和者为露”:大地的含气使水凝结成露。
  14. “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乱而为雾”: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产生了雷电、疾风和迷雾。
  15. “阳施阴化”:阳气施散,阴气化生,是自然界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
  16. “月虚而鱼脑减,月死而蠃龙焦”:月亮的亏盈影响鱼类的行为和生命,月亮的盈亏也导致某些动物的生命周期发生变化。

《淮南子·天文训》不仅是一本讲述宇宙自然现象的书,更是一本蕴含深刻哲理的著作。它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界的观察、思考和理解。通过解读《天文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