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行九州七舍,有五亿万七千三百九里。禹以为朝、昼、昏、夜。夏日至则阴乘阳,是以万物就而死。冬日至则阳乘阴,是以万物仰而生。昼者阳之分,夜者阴之分。是以阳气胜则日修而夜短,阴气胜则日短而夜修。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指寅,则万物□寅寅也,律受太蔟。太蔟者,蔟而未出也。指卯,卯则茂茂然,律受夹钟。夹钟者,种始荚也。指辰,辰则振之也,律受姑洗。姑洗者,陈去而新来也。指巳,巳则生已定也,律受仲吕。仲吕者, 中充大也。指午,午者,忤也,律受蕤宾。蕤宾者,安而服也。指未,未,昧也,律受林钟。林钟者,引而止也。指申,申者,呻之也,律受夷则。夷则者,易其 则也,德以去矣。指酉,酉者,饱也,律受南吕。南吕者,任包大也。指戌,戌 者,灭也,律受无射。无射,入无厌也。指亥,亥者,阂也,律受应钟。应钟者, 应其钟也。指子,子者,兹也,律受黄钟。黄钟者,钟巳黄也。指丑,丑者,纽也,律受大吕。大吕者,旅旅而去也。其加卯酉,则阴阳分,日夜平矣。故曰规生矩杀,衡长权藏,绳居中央,为四时根。
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
行九州七舍,有五亿万七千三百九里。禹以为朝、昼、昏、夜
夏日至则阴乘阳,是以万物就而死;冬日至则阳乘阴,是以万物仰而生
昼者阳之分,夜者阴之分
阳气胜则日修而夜短,阴气胜则日短而夜修
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反其所
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译文
- 太阳落入虞渊和汜水之间,在蒙谷的河边升起。它穿越中国大地七次后,总距离达到五亿七千三百九十里。大禹将这分为四个时段:早晨(朝)、白天(昼)、夜晚(昏)以及夜晚的后半夜(夜)。
- 夏季来临时,由于太阳光的照射,万物逐渐枯萎死亡;冬季来临,太阳光线减弱,万物开始生长。昼夜交替正是阳气强盛与阴气衰弱的象征。
- 当阳气占主导时,白天时间较长,夜晚较短;反之,当阴气占主导时,夜晚时间较长,白天相对较短。
- 天空中的北斗星被皇帝用来指导时间,月亮每过一个月就会运行到一个新的星座,然后返回原来的地方。
- 从一月到十二月,一年循环一次,周而复始。
注释
- 虞渊:传说中的古代海泽之一,位于今山东境内。
- 汜水:黄河支流,源出山西吕梁山,流入河南。
- 蒙谷: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北部。
- 太蔟:十二律之一,音阶名称。
- 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都是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律名,分别代表不同的音调。
- 卯酉:指农历月份,即二月和八月。
- 黄钟:十二律中最强的音,象征中央。
- 丑未:指农历月份,即十一月和九月。
赏析
《淮南子·天文训》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著作,其内容涉及到天文现象的解释和历法计算等。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非常细致且富有诗意。例如,“日入于虞渊之汜”描绘了太阳落山时的壮观景象,而“日行二十八分度之一,岁行十三度百一十二分度之五,二十八岁而周”则说明了太阳的周年运动规律。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夏至则阴乘阳,冬至则阳乘阴”这一观点,体现了古人对阴阳变化的观察与理解。整体上,《淮南子·天文训》不仅是古代科学文献,也是一部集知识、文化与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