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气燥浊,丙子气燥阳,戊子气湿浊,庚子气燥寒,壬子气清寒,丙子干 甲子,蛰虫早出,故雷早行。戊子干甲子,胎夭卵毈,鸟虫多伤。庚子干甲子,有兵。壬子干甲子,春有霜。戊子干丙子,霆。庚子干丙子,夷。壬子干丙子,雹。甲子干丙子,地动。庚子干戊子,五谷有殃。壬子干戊子,夏寒雨霜。 甲子干戊子,介虫不为。丙子干戊子,大旱,菰封□。壬子干庚子,大刚,鱼不为。甲子干庚子,草木再死再生。丙子干庚子,草木复荣。戊子干庚子,岁或存或亡。甲子干壬子,冬乃不藏。丙子干壬子,星坠。戊子干壬子,蛰虫冬出其乡。庚子干壬子,冬雷其乡。
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将其雨。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行十二时之气,以至于仲春二月之夕,乃收其藏而闭其寒。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鸟草木。孟夏之月,以熟谷禾,雄鸠长鸣,为帝候岁。是故天不发其阴,则万物不生;天不发其阳,则万物不成。天圆地方,道在中央,日为德,月为刑,月归而万物死,日至而万物生。 远山则山气藏,远水则水虫蛰,远木则木叶槁。日五日不见,失其位也,圣人不与也。日出于□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谓□明。至于曲阿,是谓旦明。至于曾泉,是谓蚤食。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至于鸟次,是谓小还。至于悲谷,是谓□时。至于女纪,是谓大还。至于渊虞,时谓高舂。至于连石,是谓下舂。至于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马,是谓悬车。至于虞渊,是谓黄昏。至于蒙谷,是谓定昏。
诗句:
淮南子·天文训
甲子气燥浊,丙子气燥阳,戊子气湿浊,庚子气燥寒,壬子气清寒,丙子干 甲子,蛰虫早出,故雷早行。戊子干甲子,胎夭卵毈,鸟虫多伤。庚子干甲子,有兵。壬子干甲子,春有霜。戊子干丙子,霆。庚子干丙子,夷。壬子干丙子,雹。甲子干丙子,地动。庚子干戊子,五谷有殃。壬子干戊子,夏寒雨霜。
译文:
甲子(天干):天气干燥且浑浊;丙子(天干):天气燥热;戊子(天干):天气湿润且浑浊;庚子(天干):天气干燥寒冷;壬子(天干):天气清凉而寒冷;丙子(地支):甲子,蛰居的昆虫提前出现,因此雷声也会提前响起。戊子(地支):甲子,植物过早地发芽或死亡,鸟类和昆虫容易受伤。庚子(地支):甲子,有战争发生。壬子(地支):甲子,春天有霜。戊子(地支):丙子,有雷霆。庚子(地支):丙子,夷灭。壬子(地支):丙子,下冰雹。甲子(地支):丙子,地震。庚子(地支):戊子,五谷有灾祸。壬子(地支):戊子,夏天有寒冷和下雨的霜。
注释:
- 节气与气象现象:
- 甲子(甲):代表春季开始,天气从寒冷转变为干燥并逐渐变得浑浊。
- 丙子(丙):天气由干燥变为燥热,预示着天气将变得更加干燥和炎热。
- 戊子、庚子:这些日子通常天气湿润且浑浊,可能会带来雨水和雷电。
- 壬子、乙丑(乙):天气转为清凉而寒冷,可能伴有霜冻。
- 丙戌(丙):天气干燥寒冷,可能有雷霆出现。
- 丙寅(丙)、戊寅(戊):这些日子可能会有战争发生或者自然灾害如地震等。
- 五行与季节变化:
- 甲子、丙子:甲子对应着木的属性,丙子对应火的属性。木在春季初期生长,但也可能因为气候原因导致植物发育不良或死亡。
- 戊子、庚子:戊子代表土的属性,庚子代表金的属性。土在夏季可能因为过度的降水而受到损害,金则表现为冬季的寒冷和降雪。
- 壬子、乙丑:壬子和乙丑分别对应水和木的属性。冬季由于寒冷和雨水,水元素活跃,木元素则可能因缺乏水分而枯萎。
- 自然现象的关联:
- 雷与天气:甲子、庚子的天气干燥和寒冷可能导致更多的雷声,尤其是在春季和冬季。
- 战争与灾害:甲子、丙子的燥热和混乱可能预示着战争和政治动荡的发生。
- 霜与冰雹:戊子、庚子的天气湿润和寒冷可能会导致霜冻以及冰雹的降落。
- 地震与地动:庚子的干燥寒冷可能导致地动,即地震的发生。
- 文化象征:
- 雷与声音:雷声被视为一种力量的象征,可以震撼人心。
- 战争与政治动荡:战争常常被看作是国家或社会的不稳定和混乱的标志。
- 霜与冷:霜和冰雹在自然界中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和自然的严酷。
- 地震与自然力量: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象征着不可预测的力量和破坏。
赏析:
《淮南子·天文训》是一本古代中国重要的哲学著作,它不仅记录了丰富的天文知识,还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以及对宇宙与人世关系的深刻洞察。书中通过天象的变化来预示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事件,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和文化价值观。通过对这段文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人如何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并从中寻找到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