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冥》者,所以言至精之通九天也,至微之沦无形也,纯粹之入至清也, 昭昭之通冥冥也。乃始揽物引类,览取挢掇,浸想宵类,物之可以喻意象形者, 乃以穿通窘滞,决渎壅塞,引人之意,系之无极,乃以明物类之感,同气之应, 阴阳之合,形埒之朕,所以令人远观博见者也。
《精神》者,所以原本人之所由生,而晓寤其形骸九窍,取象与天,合同其 血气,与雷霆风雨比类其喜怒,与昼宵寒暑并明,审死生之分,别同异之迹,节 动静之机,以反其性命之宗,所以使人爱养其精神,抚静其魂魄,不以物易己, 紧守虚无之宅者也。
《本经》者,所以明大圣之德,通维初之道,埒略衰世古今之变,以褒先世 之隆盛,而贬末世之曲政也。所以使人黜耳目之聪明,精神之感动,樽流遁之观, 节养性之和,分帝王之操,列小大之差者也。
以下是对《淮南子·要略》中《览冥》《精神》《本经》三篇诗的逐句释义及其译文:
《览冥》
第一段
- 诗句:”《览冥》者,所以言至精之通九天也,至微之沦无形也,纯粹之入至清也,昭昭之通冥冥也”。
- 译文:《览冥》这一篇章,是为了表达至精之物可以贯通九重天,至微之物可融入无形之中,纯粹的精华能够渗透到至清的境地,明亮与黑暗之间相通。
第二段
- 诗句:”乃始揽物引类,览取挢掇,浸想宵类,物之可以喻意象形者,乃以穿通窘滞,决渎壅塞,引人之意,系之无极,乃以明物类之感,同气之应,阴阳之合,形埒之朕”。
- 译文:开始观察事物并加以类比,逐渐思考宇宙间的各种现象,通过这种方式去理解万物的意象和形态,进而达到穿透一切困难、疏通堵塞、引领内心的目的,将这种认识归结为无限的可能性。
《精神》
第一段
- 诗句:”《精神》者,所以原本人之所由生,而晓寤其形骸九窍,取象与天,合同其血气,与雷霆风雨比类其喜怒,与昼宵寒暑并明,审死生之分,别同异之迹,节动静之机,以反其性命之宗”。
- 译文:这部作品旨在阐述人类存在的根本原因,通过理解人的形体和感官来领悟自然界的法则,与雷电风雨等自然现象进行比较,感受喜怒哀乐,分辨生与死的区别以及世间事物的不同特征。
第二段
- 诗句:”所以使人爱养其精神,抚静其魂魄,不以物易己,紧守虚无之宅者也”。
- 译文:这部作品教导人们如何保养精神、安抚心灵,不被外物所动摇,坚持内心的虚无之地。
《本经》
第一段
- 诗句:”《本经》者,所以明大圣之德,通维初之道,埒略衰世古今之变,以褒先世之隆盛,而贬末世之曲政也”。
- 译文:这部作品目的在于彰显圣贤的德行,阐述原始道理,总结古代历史变迁,赞美先辈的繁荣,批评后代的政治错误。
第二段
- 诗句:”所以使人黜耳目之聪明,精神之感动,樽流遁之观,节养性之和,分帝王之操,列小大之差者也”。
- 译文:该作品鼓励人们摒弃对外界事物的过度关注和欲望追求,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避免被外界的繁华所迷惑。同时倡导人们遵循帝王的德行,区分大小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