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味甘温)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甘草二两(炙,味甘平)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味苦,甘温)生姜三两(切,味辛温)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石膏如鸡子大(碎,味甘,微寒)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味甘温)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甘草二两(炙,味甘平)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味苦,甘温)生姜三两(切,味辛温)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石膏如鸡子大(碎,味甘,微寒)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赏析:
《伤寒论》是古代中医经典之一,由张仲景所著。其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部分详细描述了各种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两种治疗太阳中风的方剂——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
大青龙汤主要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等症状。其组成包括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和大枣等药材。方解中提到,大青龙汤具有发汗解表、兼清里热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兼有里热的情况。用法是将上述药材加水煎煮,取汁温服。一服得汗后应停后服,以防过剂。若服药后出现厥逆、筋惕肉目閏等不良反应,则为逆证。
小青龙汤主要用于治疗太阳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等症状。其组成与大青龙汤相似,但针对的是水气较重的情况。方解中提到,小青龙汤具有解表散寒、利水消肿的功效。适用于水气较重、表证未解的情况。用法是将上述药材加水煎煮,取汁温服。一服得汗后应停后服,以防过剂。若服药后出现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则为逆证。
《伤寒论》中的这两种方剂都是中医治疗外感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了解这些方剂的组成、功效和用法,可以更好地运用中医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