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日照则安,汗出乃愈。
太阳病五六日,头项强痛,恶寒,自呕心下痞鞭满,胁下鞭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反下之,此为坏病。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麻黄汤, 中医 方剂名。 为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 急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麻黄 (去节)9g,桂枝 (去皮)6g,杏仁 (去皮尖)6g,甘草 (炙)3g。 上四味,以水九升,将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
本文详细分析了张仲景的麻黄汤的药物组成、炮制、性能、功效、禁忌和剂型变化,认为麻黄汤是辛温发汗的第一方,主治太阳风寒,但也有一定的禁忌和注意事项。文章引用了《伤寒论》的原文,结合现代的医学知识,对麻黄汤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评价。
麻黄汤为发汗的峻剂,就是主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加咳喘. 由于外感风寒引起的表证,常常会出现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等症状,以恶寒为主的症状,常以辛温解表药主治之,如使用麻黄、桂枝、羌活、防风等中药来组方。 其中代表方剂来自张仲景先生《伤寒论》中的麻黄汤,它…
麻黄汤中用 桂枝, 杏仁 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而喘此方宜。 麻黄三两 (9克) , 桂枝二两 (6克) , 杏仁七十个 (6克), 甘草一两 (3克)【组成】 麻黄 三两 (9克) , 桂枝 二两 (6克) , 杏仁 七十个 (6克), 甘草 一两 (3克)【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辛温发汗,开宣肺气,为君药。 桂枝通达营卫,解肌发汗,助麻黄发汗之力,使之成为发汗峻剂,为臣药。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宣降并用,增强平喘之功,为佐药。 炙甘草既可调和诸药,又可防止麻、桂发汗太过,损伤正气,为使药。 本方发汗力强,不须啜热稀粥。 方剂拓展: 1. 三拗汤: 麻黄汤去桂枝而成。
麻黄汤、麻杏石甘汤虽都用麻黄,但取义不同,配伍不同,作用也不同。 前者是用以散寒解表,后者用以宣肺平喘。 麻黄辛温,得桂枝之辛甘温增强了发汗的作用,得石膏则只有宣肺的作用了,所以即使有汗出也要用它。}
{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準定身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日照则安,汗出乃愈。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太阳病五六日,头项强痛,恶寒,自呕心下痞满鞭满,胁下鞭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反下之,此为坏病。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