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半夏二合(洗)大枣六枚柴胡四两生姜一两半人参一两半龙骨一两半铅丹一两桂枝一两半(去皮)茯苓一两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煅)
右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已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解析《伤寒论》中太阳病脉证与治疗

  1. 原文及译文对照
  • 原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 译文:将五种药材放入七升水中,煮沸后取出二升半,去除药渣,加入芒硝,再加热至沸腾。趁热服用,每次五合,每日三次,应出现轻微腹泻。
  • 注释:本方用于治疗伤寒引起的腹满、谵语等症状,通过泻下邪气达到解表的目的。
  1. 原文及译文对照
  • 原文:“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 译文:如果伤寒已经持续八九天,使用攻下法后,患者会出现胸满、烦躁、惊厥、小便不利、谵语、全身沉重、不能转动等症状,此时应使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
  • 注释:此条文描述了伤寒病程过长,攻下太过导致病情加重的情况,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1. 原文及译文对照
  • 原文:“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 译文:伤寒发热时,患者会表现出畏寒、口渴、腹部胀满、自汗出、小便正常等症状,这些症状表明疾病可能由肝脏侵犯脾脏引起,这种病症被称为“纵”,应针刺期门进行治疗。
  • 注释:本条文描述了伤寒发热时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强调了针刺期门的重要性。
  1. 原文及译文对照
  • 原文:“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 译文:伤寒患者出现腹胀、谵语、脉象浮紧等症状,这是由于肝脏侵犯脾脏所致,称为“纵”,应针刺期门进行治疗。
  • 注释:本条文描述了伤寒患者出现腹胀、谵语等症状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1. 原文及译文对照
  • 原文:“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 译文:伤寒患者发热时,会表现出畏寒、口渴、腹部胀满、自汗出、小便正常等症状,这些症状表明疾病可能由肝脏侵犯肺脏引起,这种病症被称为“横”,应针刺期门进行治疗。
  • 注释:本条文描述了伤寒患者出现口渴、腹部胀满等症状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1. 原文及译文对照
  • 原文:“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已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 译文:太阳病发病两天后,患者反而躁动不安,用热水袋熨烫背部后出汗过多,导致胃中水分大量流失,出现躁烦、谵语等症状,持续十多天后出现振栗、自下利等现象,这可能是病情即将好转的表现。因此,患者的汗液应该从腰部以下部位无法出汗,想要排尿却无法实现,反而出现呕吐、想失去尿液等症状,足部感觉寒冷,大便干燥,小便次数减少且量少,大便排出后头部剧痛,患者足底发热,这是由于胃中的谷物向下流动所致。
  • 注释:本段描述了太阳病发病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和治疗原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