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
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隔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原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
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隔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译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太阳伤寒时使用温针治疗,一定会引起惊恐。
如果太阳病本应恶寒发热,现在却出现自汗出、不恶寒发热的症状,且关脉细数,这是由于医生误用吐药造成的。
如果患者在一两天内呕吐,会出现饥饿感、无法进食的情况;如果在三四天内呕吐,则不喜欢喝稀饭,只想吃冷食,早上吃过后晚上就会呕吐,这是因为误用吐药导致的小逆证。
如果患者出现太阳病的呕吐症状,但本来应该恶寒发热,现在反而不恶寒发热,不想穿衣服,这是由于呕吐引起的内烦。
如果患者的脉搏数而有力,表明有发热现象,应当能够消化食物并引食入胃,但现在却出现呕吐,这可能是由于发汗过度,导致阳气不足,隔气虚弱,脉搏变得数而有力。数脉是外来的客热,不能消化食物,因为胃中空虚寒冷,所以出现呕吐。
如果患者经过十多天太阳病的治疗,仍然感到心下温暖、想吐,但胸中疼痛,大便反而溏泄,腹部轻微胀满,心情郁闷。在这之前已经使用了非常强烈的吐下方法的患者,给予调胃承气汤治疗。如果不采用这种方法,就不能给予治疗。只是想要呕吐、胸中疼痛、大便溏泄的患者,这不是柴胡证的表现,因为呕吐才得知之前使用了非常强烈的吐下方法。
如果患者经过六到七天太阳病的治疗,表证仍然存在,脉象微而沉,但并没有形成结胸的症状,而且患者出现了发狂的现象,这是由于邪热在下焦,少腹坚硬胀满,小便正常排出,通过泻血的方法才能痊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太阳经的邪热瘀积在体内的缘故。可以使用抵当汤进行治疗。
注释
- 太阳伤寒者:指太阳病因外感风寒而引起的病症。
- 加温针:使用温热的针灸方法来治疗。
- 太阳病:指由外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疾病。
- 当恶寒发热:本应出现恶寒和发热的症状。
- 自汗出:患者自己出汗。
- 不恶寒发热:虽然感觉身体不适,但不表现出明显的恶寒和发热症状。
- 关上脉细数:指脉象细而数。
- 医吐之过:医生误用吐药治疗。
- 一二日吐之者:指在一两天内呕吐的患者。
- 腹中饥:感到饥饿。
- 口不能食:无法正常进食。
- 三四日吐之者:指在三四天内呕吐的患者。
- 不喜糜粥:不喜欢喝稀饭。
- 欲食冷食:想吃冷食。
- 朝食暮吐:早上吃过后晚上就呕吐。
- 小逆:指病情较轻的逆证。
- 内烦:内心的烦躁不安。
- 脉数:脉搏有力而快速。
- 热:发热。
- 膈气虚:指膈肌之气虚弱。
- 数为客热:指外来的客热。
- 胃中虚冷:胃中空虚寒冷。
- 郁郁微烦:心情郁闷。
- 先此时:指在发病初期。
- 自极吐下者:指自行进行非常强烈的吐下治疗的患者。
- 不可与:不应该给予治疗。
- 但欲呕:只想要呕吐。
- 胸中痛:胸部疼痛。
- 微溏者:大便稍微稀溏。
- 非柴胡证:不是柴胡病的证候表现。
- 以热在下焦:邪热在下焦。
- 少腹当硬满:少腹坚硬胀满。
- 小便自利者:小便正常排出。
- 下血乃愈:通过泻血的方法才能痊愈。
- 抵当汤主之:可以用抵当汤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