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腘,腘上为关,头横骨为枕。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一在龂基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数髓空,在面侠鼻,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两髆骨空,在髆中之阳。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胻骨空,在辅骨之上端。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髓无空。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间灸之,腨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掌束骨下灸之,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犬所囓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凡当灸二十九处。伤食灸之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
以下是对《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的逐句释义:
辅骨上横骨下为楗:在脊柱的两侧,从上至下有一块骨头叫做“楗”,它位于横骨之上。
侠髋为机:在髋关节处,有一个结构叫做“机”。
膝解为骸关:膝关节下方的区域称为“骸关”。
侠膝之骨为连骸:在膝盖上方的骨头,称为“连骸”。
骸下为辅:在骸骨下方,有一个名为“辅”的结构。
辅上为腘:在辅骨上方,有一个部位叫做“腘”。
腘上为关:在腘骨上方,有一个名为“关”的部位。
头横骨为枕:在头部,横骨的位置被称为“枕”。
水俞五十七穴者:共有五十七个穴位,这些穴位分布在背部和腰部。
尻上五行:在臀部上方,有五行的穴位。
行五:每个五行中有五个穴位。
伏菟上两行:伏菟穴位于臀部上方,有两个行的穴位。
行五:每个行的穴位中有三个穴位。
左右各一行:每个行的穴位中各有一行。
行五:每个行的穴位中各有五个穴位。
踝上各一行:脚踝上方各有一行穴位。
行六穴:每个行的穴位中各有六个穴位。
数髓空:在脑后三分的地方,有一个名为“髓空”的穴位。
在颅际锐骨之下:这个穴位位于颅骨的边缘,尖锐的部分之下。
一在龂基下:另一个穴位位于牙龈的基部之下。
一在项后中:还有一个穴位位于颈部后方的中心位置。
复骨下:另一个穴位位于脊椎骨的下方。
在脊骨上空:还有一个穴位位于脊骨的上方。
在风府上:最后一个穴位位于风府穴之上。
脊骨下空:在脊骨下方有一个空腔。
在尻骨下空:在臀部下方有一个空腔。
数髓空:在面部,靠近鼻子的地方,有一个名为“数髓空”的穴位。
或骨空在口下:或者在下颌骨下方有一个穴位。
当两肩:当两肩之间的区域。
两髆骨空:在两肩胛骨下方有一个空腔。
在髆中之阳:在肩胛骨的中部有一个阳位。
臂骨空在臂阳:在手臂的外侧有一个穴位。
去踝四寸:距离脚踝四寸的地方。
两骨空之间:两个穴位之间。
股骨上空:在大腿骨上方有一个空腔。
在辅骨之上端:在辅骨的顶端有一个穴位。
股际骨空:在大腿骨之间的空隙中有一个穴位。
在毛中动下:在毛发中间向下的位置有一个穴位。
尻骨空:在臀部下方有一个空腔。
在髀骨之后:在大腿骨的后面有一个穴位。
相去四寸:相距四寸的地方。
扁骨有渗理凑:扁骨上有渗液和纹理聚集的地方。
无髓孔:没有髓孔。
易髓无空:容易发生髓病,没有空洞。
灸寒热之法:艾灸的方法包括治疗寒热病症。
先灸项大椎:首先灸治项部的大椎穴。
以年为壮数:根据年龄来确定灸治的次数。
次灸橛骨:其次是灸治橛骨穴。
以年为壮数:同样根据年龄来确定灸治的次数。
视背俞陷者灸之:观察背部的俞穴凹陷情况,进行艾灸。
举臂肩上陷者灸之:如果手臂上的肩部凹陷,也进行艾灸。
两季胁之间灸之:在两肋骨之间的部位进行艾灸。
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在脚踝上方的绝骨末端进行艾灸。
足小指次指间灸之:在足小指和无名指之间的缝隙中进行艾灸。
腨下脉灸之:在小腿肌肉下的脉络上进行艾灸。
外踝后灸之:在脚踝后面的部位进行艾灸。
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在缺盆骨上方,坚硬且疼痛如筋的部位进行艾灸。
膺中陷骨间灸之:在胸部,凹陷处的骨骼间进行艾灸。
掌束骨下灸之:在手掌下方的骨骼下进行艾灸。
齐下关元三寸灸之:在脐下三寸的位置进行艾灸。
毛际动脉灸之:在毛际动脉处进行艾灸。
膝下三寸分间灸之:在膝盖下方三寸的位置进行艾灸。
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在足阳明胃经的跗上动脉处进行艾灸。
巅上一灸之:在头顶的最高点进行艾灸。
犬所囓之处灸之:用狗咬过的地方进行艾灸。
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使用狗咬伤的治疗方法进行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