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
岐伯曰: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至阴者,盛水也。
肺者,太阴也。
少阴者,冬脉也。
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
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诸水皆生于肾乎?
是何主也?
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
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
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
凡五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注释:《黄帝内经》中关于“水热穴论”的讨论,详细阐述了肾脏和肺脏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相应的穴位治疗原理。通过岐伯的解释,我们了解到,肾脏作为至阴之脏,其主要功能是主管体内的液体平衡,尤其是对于水的调控。肺部则被比作太阴,象征着其与气候相关的属性。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水热穴论”,这是中医中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涉及到特定的穴位位置和它们如何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这些穴位不仅反映了人体内部的生理联系,也提示了中医对人体自我调节能力的深刻理解。
赏析:这段《黄帝内经》的内容展现了古代中国医学理论的核心思想——阴阳平衡与五行学说在人体健康中的应用。通过对肾脏功能的深入探讨,岐伯解释了为何肾脏是水液管理的主要器官,并进一步指出了如何通过特定穴位来调整和治疗因水液问题引起的各种身体症状。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反映了古代医学对自然界规律的尊重,也显示了中医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方法论,至今仍对我们理解和应用自然法则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