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述了人体五脏六腑与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疾病中的表现。以下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的逐句释义: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译文:黄帝问道:我听说针刺的原则是,对于有多余的部分,应采取泻除的方法;对于有不足的部分,应采用补益的方法。那么,什么是有余,什么是不足呢?
注释:
- 黄帝:即古代的皇帝,这里代表提问者。
- 余闻刺法言:意思是我从医学典籍中听闻。
- 有余:指体内气、血、精等物质过多。
- 不及:指体内气、血、精等物质过少。
- 帝欲何问:表示黄帝想询问更多。
原文: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译文:岐伯回答说:五种有余的情况和五种不足的情况都有。黄帝想问什么呢?
注释:
- 岐伯:古代名医,此处以岐伯代指他的学说和经验。
原文:帝曰:愿尽闻之。
译文:黄帝说:我想完全了解这些内容。
原文: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
译文:岐伯解释说:“神有余则表现为笑不休,神不足则表现为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译文:岐伯解释称:“当人的精神充足时,他可以长时间地笑而不觉得疲惫;当精神不充足时,他可能会因为悲伤而无法自抑。如果体内的血液和气息都正常,身体各个部分都会处于安定的状态中,但是外部的邪气会侵入人体,使得人体的毫毛出现冷颤现象(即感冒症状),但尚未深入到经络中,因此这种情况被称为‘神之微’。”
通过以上释义可以看出,《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不仅详细阐释了中医理论中的“有余”与“不足”概念,还强调了人体各脏腑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针灸调整这些状态来治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