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

以下是《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的逐句译文:

帝(皇帝):治疗的方法是什么?
岐伯:(岐伯)血气有余,应当泻其盛经,放出瘀血;血气不足,则观察其虚经,在内针入脉中,久留然后视之,大疾出其针,不使血液外泄。
帝(皇帝):如果出血过多,应如何治呢?
岐伯:(岐伯)视其血络,刺出其血,避免恶血得入经脉,形成疾病。
帝(皇帝):很好。形有余、不足的治疗方法又是什么呢?
岐伯:(岐伯)形有余则腹部胀满,小便不利,形不足则四肢不能正常使用。气血未并杂,五脏安定,肌肉蠕动,这称为微风病。
帝(皇帝):那么应该如何补泻呢?
岐伯:(岐伯)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皇帝):如果病情轻微,应如何治疗呢?
岐伯:(岐伯)取分肉之间,不要中于经脉,也不要伤及络脉,使卫气得以复还,邪气才能消散。
帝(皇帝):志有余、不足的治疗方法又是什么呢?
岐伯:(岐伯)志有余则腹部胀满,大便溏泄,志不足则手足厥冷。气血未并杂,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帝(皇帝):如果需要补泻,该如何治疗?
岐伯:(岐伯)如果志有余则泻然筋血,如果志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皇帝):如果病情尚未严重,应如何治疗呢?
岐伯:(岐伯)如果病情还未严重,则针刺分肉之间无伤害经络,不伤及其络脉,卫气得以复还,则邪气才能消散。

通过这段原文,我们可以了解到《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中关于治疗各种病症的方法和原则。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进行诊断和治疗,以达到治疗效果。同时,也需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是否需要补泻或针刺等治疗方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