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欬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解析黄帝与岐伯的对话,探讨补泻之道
- 对话概述
- 黄帝提问:如何进行补泻操作?
- 岐伯回答:根据神、气、血、形、志的不同状态进行相应处理。
- 补泻原则
- 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以平神气。
- 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以通其经。
- 具体操作方法
- 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 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 特殊情况处理
-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 总结与展望
- 通过调整气血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强调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的重要性,需灵活运用补泻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