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下面是对《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的逐句解析: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选择治疗方法,就不应误入其经脉,这样才能有效治疗疾病。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这句话表明皇帝已经了解了虚实的症状,并询问了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这段话描述了气血失调导致虚实症状的产生,包括惊狂、炅中、心烦惋善怒、乱而喜忘等不同的症状。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这个问题涉及到如何判断疾病的虚实,以及气血失衡时的具体表现。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这里解释了气血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疾病中的表现形式。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皇帝提出了疑问,关于人体所依赖的“血”和“气”,岐伯的回答指出并非都是空虚状态。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这段讨论了气血失衡时的具体表现,例如当络脉与孙脉都输送到经脉时,说明气血是充足的;反之,如果气血同时流失,就会表现为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