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营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以下是《黄帝内经 · 素问 · 调经论》的逐句释义、译文和注释:
原文: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译文:黄帝问道:“实证是如何产生的,虚证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希望听其原因。
注释:实指邪气亢盛,表现为病证的外现表现;虚是指正气不足,表现为病情虚弱无力的表现。
原文: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译文:岐伯答道:“人体有阴阳两气的交接之处,阳气注入阴分,阴气充满外部,这样阴阳平衡,就能充实身体,使全身的脉象如一,这就是正常的人体。”
注释:俞会是脏腑之间气血交换的地方;阳注于阴指的是阳气向阴经输送;阴满之外指的是阴经充满阳气;阴阳匀平指的是阴阳平衡;九候若一指的是整体脉象一致。
原文: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译文:黄帝问:“风雨如何伤害人体呢?”
注释:风雨是指外界自然环境中的风、雨等气象因素。
原文: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译文:岐伯解释道:“风雨等外来邪气侵袭人体,首先侵入皮肤,然后侵入孙脉,孙脉充满后传入络脉,络脉充满后传输到大经脉。邪气和气血混杂在肌肉表面,导致脉络坚实而大,因此称之为实证。”
注释: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孙脉是十二经络中最小的一个分支;络脉是十二经脉中的主要分支;大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
原文: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译文:黄帝又问:“寒湿等气候条件如何伤害人体呢?”
注释:寒湿是指寒和湿两种邪气相合。
原文: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营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译文:岐伯解释道:“寒湿等气候条件侵袭人体,会导致皮肤失去弹性,肌肉变得坚硬而紧张。营血运行不畅,卫气失去支持而散失,因此称之为虚。”虚的人,气血不足,但按压时可以感受到温暖,所以感觉舒服而不疼痛。
注释:聂辟指的是肌肉紧绷的感觉;卫气是护卫人体免受外邪侵袭的气;气足指气血充足,能够给予温暖感。
这段文本主要讲述了实证和虚证的产生原因以及它们对人体的影响。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并在实践中运用相关知识来调整身体的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