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岐伯说:五脏之所以能与六腑相表里,是因为经络、支节各具虚实。病变的部位在哪里,就相应地治疗。病在脉,就调治血;病在血,就调治络;病在气,就调治卫;病在肌肉,就调治分肉;病在筋,就调治筋;病在骨,就调治骨。如果用烧针或针刺的方法治疗,就要刺下及与急的穴位。如果是病在骨,就要用焠针和药物熨敷。如果不知道痛在什么地方,就用两蹻为上。如果身形有痛,但九候都没有病,则用缪刺法治疗;如果左痛而右脉有病,则用巨刺法治疗。一定要仔细诊察九候的情况和针灸的方法,使针道完备,才能治疗疾病。

注释:岐伯:《灵枢经》中记载了岐伯的许多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黄帝内经 · 素问 · 调经论是黄帝与岐伯关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讨论。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内脏器官。

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消化器官。

外里:即内外关系,指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经络支节:指人体内部各种管道和组织,包括经络、血管、淋巴管等。

虚:虚弱、不足。

实:充实、充足。

脉:中医术语之一,指人体中的血液运行通道。

血:中医的名词之一,指血液。

络:中医名词之一,指细小的血管。

气:中医术语之一,指人体的呼吸运动和精神活动。

卫:中医名词之一,指人体的防御功能。

分肉:中医术语之一,指皮肤下面的肌肉。

筋:中医术语之一,指肌肉和骨骼之间的连接部分。

骨:中医术语之一,指人体的骨骼。

燔针:烧制的针。

劫刺:古代的一种针刺方法,用烧制过的针刺激患处。

焠针:一种用火烤灼的针,用来消毒伤口。

药熨:一种使用草药煎汤进行温热熨敷的治疗方法。

九候:中医术语之一,指人体各个部位的不同部位和不同时间点的状况。

缪刺:一种特殊的针刺方法,用于治疗某些特定部位的疾病。

必谨察其九候:一定要仔细诊察九候的情况。

针道备矣:针灸的方法已经完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