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帝曰:补虚奈何?
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 逐句释义

解析《黄帝内经》中的医学智慧

  1. 原文及注释
  • 原文: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 注释:黄帝询问阴阳并生时,如何通过针刺治疗疾病。

  • 原文: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

  • 注释:当阴阳失衡导致疾病形态形成时,如何处理阴阳失衡的问题。

  1. 解释与讨论
  • 补虚与泻实:在中医理论中,补虚即是补充体内的不足之处,而泻实则是排除体内的多余物质。岐伯的回答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如“针与气俱内”来打开门扉,以便精气不损伤,邪气得以排出。

  • 虚实转化与治疗策略:岐伯详细解释了在不同情况下,应如何调整治疗策略,从“必切而出”到“大泻”,再到“追之”,体现了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灵活运用针刺技术。

  1. 深入分析
  • 五脏与十二经脉:岐伯提到的“五脏五脉”不仅涉及了五脏的功能状态,也关联到了每一脏腑的具体经络表现。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诊断和治疗框架。

  • 整体观与局部治:岐伯的解释强调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全身与局部的关系,以及内外平衡的重要性。这种整体观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 实际应用
  • 临床应用:在现代医学实践中,《黄帝内经》的针刺理论仍被广泛应用于针灸治疗中,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病症时显示出其独特的疗效。

  • 教育与传承: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的学习和实践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传统医学的理解,还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

  1. 结语
  • 总结:通过解读《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当代的应用价值。这些知识不仅是对古老智慧的传承,也是对未来医疗实践的重要参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