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太虚寥廓,五运回薄,衰盛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何如而纪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
帝曰:其不及奈何?
岐伯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
帝曰:太过何谓?
岐伯曰: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
帝曰:三气之纪,愿闻其候。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其气端,其性随,其用曲直,其化生荣,其类草木,其政发散,其候温和,其令风,其脏肝,肝其畏清,其主目,其谷麻,其果李,其实核,其应春,其虫毛,其畜犬,其色苍,其养筋,其病里急支满,其味酸,其音角,其物中坚,其数八。
升明之纪,正阳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其气高,其性速,其用燔灼,其化蕃茂,其类火,其政明曜,其候炎暑,其令热,其脏心,心其畏寒,其主舌,其谷麦,其果杏,其实络,其应夏,其虫羽,其畜马,其色赤,其养血,其病瞤瘈,其味苦,其音徵,其物脉,其数七。
《黄帝内经》平气纪论:五运平衡与人体健康
在《黄帝内经》这部浩瀚的经典中,岐伯以深厚的医学理论基础,阐释了五运(木、火、土、金、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平气”的概念尤其引人注目,它不仅体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状态,也反映了人体生理功能的稳定和健康。通过《五常政大论》的篇章,我们得以一窥平气的真谛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平气之纪的核心在于其“和”,即五运之间既不相胜也不相克,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并非静态的静止,而是随着四时气候变化而调整的动态均衡。木曰敷和,火日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每一个名称都承载着特定的气候特点与生物现象。
这种平衡状态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人体的气血、阴阳等要素都与自然界的五行相呼应,只有在这种平衡状态下,人体的生理功能才能得到正常运作。《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各种病症,如“里急支满”、“目瞑不能开”,均源于五运太过或不及引起的失衡,而平气则能有效避免这类问题,保障人体健康。
平气的机制不仅仅局限于气候和物候的变化。它还涉及到脏腑的功能调节、气血的流通以及经络的畅通等多层面的生理过程。例如,当木运平和时,肝脏的疏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有助于胆汁的正常分泌与消化系统的健康。同样,心脏与脾脏在这样的状态下也能各司其职,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行。
了解平气的意义并应用于实践,是实现健康生活的重要一环。《黄帝内经》中关于平气的描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宏观的视角来理解自然与人的健康关系。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人们可以更好地调整自身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适应这种平衡状态,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平气不仅是《黄帝内经》中一个核心概念,更是维护人体健康的一种重要原则。通过深入探讨《五常政大论》,我们不仅能了解到古人的智慧,还能汲取其精华,运用于现代生活,促进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