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之气,地气迁,阴始凝,气始肃,水乃冰,寒雨化。其病中,热胀、面目浮肿、善眠、鼽、衂、嚏、欠、呕、小便黄赤甚则淋。二之气,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厉大至,民善暴死。三之气,天政布,凉乃行,燥热交合,燥极而泽。民病寒热。四之气,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干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五之气,春令反行,草乃生荣。民气和。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
故食岁谷以安其气,食间谷以去其邪,岁宜以咸、以苦、以辛,汗之清之、散之,安其运气,无使受邪,折其郁气,资其化源。以寒热轻重少多其制,同热者多天化,同清者多地化。用凉远凉,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用温远温,食宜同法。有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乱天地之经,扰阴阳之纪也。
诗句与译文对照
初之气:地气迁,阴始凝,气始肃,水乃冰,寒雨化。
注释:第一年的第一个季节,气候开始转变,土地开始冻结,阴气开始收敛,天气变得寒冷,雨水开始融化。
其病中,热胀、面目浮肿、善眠、鼽、衂、嚏、欠、呕、小便黄赤甚则淋。
注释:在这个季节里,人们会经历一些疾病,比如身体发热膨胀、面部和眼睛浮肿、容易打瞌睡、鼻塞流涕、打喷嚏、呼吸短促、呕吐、尿液发黄甚至出现尿痛。
二之气: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厉大至,民善暴死。
注释:第二年的第二个季节,阳气开始分布开来,人们的心情也会变得舒畅起来,万物也开始生长繁荣。然而,这个时候也是疾病流行的时期,人们可能会突然猝死。
三之气:天政布,凉乃行,燥热交合,燥极而泽。民病寒热。
注释:第三年的第三个季节,天象的运行情况是“天政布”,意味着天气开始转凉;同时,由于燥热交织,天气变得干燥且湿热并存,人们会感受到身体的不适,既有寒冷也有发热的症状。
四之气: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干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
注释:第四年的第四个季节,天气变得寒冷并且降雨,人们可能会突然倒地不起(暴仆)、感到战栗、出现精神错乱、呼吸困难、咽部干渴想喝水、以及可能出现心脏疼痛、痈肿、疮疡等疾病、疟疾等病症以及可能的骨骼萎缩和大便异常(血便)。
五之气:春令反行,草乃生荣,民气和。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
注释:第五年的前半部分,春天的气息开始显现,草木开始繁盛生长,人们的精神状态也随之变得更加和谐。到了最后一个季度,随着阳气的完全展开,温度反而回升到温暖,蛰伏的昆虫开始活动,河流不再结冰,人们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和平,并且不会患上疾病。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年中五个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每个季节都有其特定的气候特征和疾病表现,通过这些描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观察和理解。例如,”初之气”中对冬季寒冷和潮湿的描述,以及”五之气”中春天草木生长的描述,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细致的观察。此外,诗歌还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面对自然界的变化时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保持健康。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在今天的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