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少商,太阳,热寒胜复同。乙丑,乙未。其运凉热寒。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宫。
太阴,少羽,太阳,雨风胜复同,同正宫。辛丑(同岁会),辛未(同岁会)。其运寒雨风。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少宫、太商。
凡此太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阴专其政,阳气退避,大风时起,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原野昏霿,白埃四起,云奔南极,寒雨数至,物成于差夏。民病寒湿,腹满、身䐜愤、胕肿、痞逆、寒厥、拘急。湿寒合德,黄黑埃昏,流行气交,上应镇星、辰星。其政肃,其令寂,其谷黅、玄。故阴凝于上,寒积于下,寒水胜火,则为冰雹,阳光不治,杀气乃行。故有余宜高,不及宜下,有余宜晚,不及宜早,土之利,气之化也,民气亦从之,间谷命其太也。

这首诗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是一篇关于气候变化和疾病预防的重要文献。它详细地描述了不同季节气候变化的特点,以及这些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第一段:太阴司天的气候特征
  • 太阴:指太阴星(天干地支中的癸水),代表冬季。
  • 少商、太阳:指的是太阳星(天干地支中的庚金)和太白星(天干地支中的辛金)。
  • 乙丑、乙未:指的是两个年份,即太阴司天之年的起始年份和终止年份。
  • 其运凉热寒:表示太阴司天之年的主要气候特征为凉爽、炎热和寒冷交替出现。
  • 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宫:描述了太阴司天之年中,太阳和少商星的位置变化。
  1. 第二段:太阴司天的气候变化
  • 太阴、少羽、太阳:分别指太阴、少阳和太阳三个星宿,它们的变化代表了太阴司天的气候变化。
  • 雨风胜复同:表示太阴司天之年,雨水和风的气候变化相互交替。
  • 同正宫:意味着雨水和风的气候变化都以太宫为中心,即以冬至为界。
  • 辛丑(同岁会),辛未(同岁会):指的是两个与太阴相关的年份,即太阴司天之年的开始和结束。
  • 其运寒雨风:描述了太阴司天之年的主要气候变化为寒冷和雨水。
  1. 第三段:太阴司天的气象现象
  • 大风时起:指太阴季冬时节,常有大风出现。
  •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描述了冬季天气向下沉降,而地面上的阳气则上升的现象。
  • 原野昏霿,白埃四起,云奔南极,寒雨数至:描绘了冬季原野昏暗无光、尘土飞扬、云团汇聚在极地,频繁降下寒冷雨水的景象。
  • 物成于差夏:意味着冬季结束时,万物生长完毕,进入春季。
  1. 第四段:太阴司天的气候影响
  • 民病寒湿:指出由于气候寒冷潮湿导致人体易患寒湿病症。
  • 腹满、身䐜愤、胕肿、痞逆、寒厥、拘急:描述了因气候寒冷湿润引发的多种身体不适症状,如腹胀、身体浮肿等。
  • 湿寒合德,黄黑埃昏,流行气交,上应镇星、辰星:表明湿冷气候与寒冷相结合形成恶劣环境,黄色和黑色的烟雾弥漫天空,气流交汇,与镇星、辰星相应。
  1. 第五段:太阴司天的治理原则
  • 肃,寂,黅、玄:意味着太阴司天之年的治理应保持严肃、冷静,并顺应冬季的气候特点,种植黑色和玄色的谷物。
  • 故阴凝于上,寒积于下,寒水胜火,则为冰雹,阳光不治,杀气乃行。:揭示了由于太阴司天之年气候的特殊性,可能导致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同时,也强调了阳气不足会导致“杀气”盛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 故有余宜高,不及宜下,有余宜晚,不及宜早,土之利,气之化也,民气亦从之,间谷命其太也:提出了针对太阴司天之年的气候变化,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也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以及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的调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