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太宫、阳明。甲子、甲午。其运阴雨,其化柔润(别本作顺)时雨,其变震惊飘骤,其病中满身重。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徵。
少阴、太商、阳明。庚子(同天符)、庚午(同天符),同正商。其运凉劲,其化雾露萧飋,其变肃杀凋零,其病下清。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少宫。
少阴、太羽、阳明。丙子岁会、丙午。其运寒,其化凝惨栗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寒下。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宫、少商。
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地气肃,天气明,寒交暑,热加燥,云驰雨府,湿化乃行,时雨乃降,金火合德,上应荧惑、太白。其政明,其令切,其谷丹、白。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始也,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眦疡、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
少阴、太宫、阳明。甲子、甲午。其运阴雨,其化柔润时雨,其变震惊飘骤,其病中满身重。
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徵。
少阴、太商、阳明。庚子(同天符)、庚午(同天符),同正商。其运凉劲,其化雾露萧飋,其变肃杀凋零,其病下清。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少宫。
少阴、太羽、阳明。丙子岁会、丙午。其运寒,其化凝惨栗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寒下。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宫、少商。
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地气肃,天气明,寒交暑,热加燥,云驰雨府,湿化乃行,时雨乃降,金火合德,上应荧惑、太白。其政明,其令切,其谷丹、白。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始也,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眦疡、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
译文:
在《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六元正纪大论篇》中,详细阐述了六气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中,“少阴”和“太宫”、“阳明”等词语分别代表不同的天象与气候现象。
少阴司天表示冬季寒冷的气候,太宫则指春季温暖而湿润的气候。当这两个季节交替的时候,天气变化无常,时而阴雨连绵,时而阳光明媚。这种气候特点使得人体易出现中满、身重的症状,这可能是因为湿气过重导致的。
文中还提到了“甲子”和“甲午”,这是两个特定的年份,它们分别对应着天干地支中的木星年和火星年。根据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这些特定年份的气候特征与五行之间的关系密切。
文章还描述了太宫、少商等星座在特定年份的表现。例如,庚子年和庚午年都是天符年,它们的气候特点是清凉劲烈。在这样的年份,人们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导致身体出现下清的症状。
在讨论了天文现象对气候的影响后,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人体对这些气象变化的反应。例如,在丙子岁会和丙午年之间,气候变化为寒冷,人们的生理状态也相应变为干燥、寒冷。这种气候条件下,人体的水分代谢受到影响,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口唇开裂等症状。
通过对《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六元正纪大论篇》进行逐句释义和译文翻译,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医理论中关于天文气象与人体健康的相互关系。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变化的敏锐观察,也反映了他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