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之气,地气迁,寒乃去,春气正,风乃来,生布万物以荣,民气条舒,风湿相薄,雨乃后。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二之气,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湿蒸相薄,雨乃时降。三之气,天政布,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之。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胕肿、胷腹满。四之气,畏火临,溽蒸化,地气腾,天气否隔,寒风晓暮,蒸热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胪胀,甚则胕肿。五之气,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终之气,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寒湿持于气交而为疾也。
诗句:
初之气,地气迁,寒乃去,春气正,风乃来,生布万物以荣,民气条舒,风湿相薄,雨乃后。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二之气,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湿蒸相薄,雨乃时降。三之气,天政布,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之。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胕肿、胷腹满。四之气,畏火临,溽蒸化,地气腾,天气否隔,寒风晓暮,蒸热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胪胀,甚则胕肿。五之气,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终之气,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寒湿持于气交而为疾也。
译文:
初之气,大地的气开始迁移,寒冷之气消散,春天的风气开始显现,温暖之风到来,万物得以生长繁荣,人民感到舒适愉快,风湿之气相互摩擦,雨水才降临。人们容易出现的症状有血液溢出、筋脉拘紧、关节活动不利、身体沉重、筋骨软弱无力的情况。二之气,夏季的大火燃烧旺盛,万物得以成熟收获,人民感到和谐愉快。疾病表现为湿热盛行,疾病在远处也能见到。潮湿的热气相互蒸发,雨水才正常降落。三之气,天气晴朗,雨水正常降落,湿气开始下降,土地开始变得干燥,雨水也开始正常降落,寒冷之气开始出现。感受了风寒湿邪,人们容易出现的症状有身体沉重、肿胀、腹部胀满等现象。四之气,冬天的严寒已经过去,寒露时节来临,霜花提前降临,草木枯黄落下,寒冷的气息侵袭着人体。君子注意身体的保暖和保健。人们容易出现的症状有皮肤表面发热、血液暴出、疟疾、心腹疼痛、腹胀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腿部浮肿的情况。五之气,秋天的凉爽已经过去,寒冷的气息降临,露水提前降临,霜花提早出现。草木枯萎凋零,寒气凝结,地面坚硬如冰,阳光无法照耀。感受了寒邪的人,容易出现关节僵硬、腰部疼痛、寒湿滞留在经络中的情况。
赏析:
这首诗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六元正纪大论》,是研究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重要文献之一。诗中描述了一年之中六个季节的变化特点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其中,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分别代表了一年的开始、中期、晚期、冬季、秋季和年终,每个节气都与特定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有关。诗中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