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善。厥阴之政奈何?
岐伯曰:巳亥之纪也。
厥阴、少角、少阳,清热胜复同,同正角。丁巳天符、丁亥天符。其运风清热。少角(初正)、太徵、少宫、太商、少羽(终)。
厥阴、少徵、少阳,寒雨胜复同。癸巳(同岁会)、癸亥(同岁会)。其运热寒雨。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
厥阴、少宫、少阳,风清胜复同,同正角。己巳、己亥。其运雨风清。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徵。
厥阴、少商、少阳,热寒胜复同,同正角。乙巳、乙亥。其运凉热寒。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宫。
厥阴、少羽、少阳,雨风胜复同。辛巳、辛亥。其运寒雨风。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少宫、太商。
凡此厥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诸同正岁,气化运行同天。天气扰,地气正,风生高远,炎热从之,云趋雨府,湿化乃行,风火同德,上应岁星、荧惑。其政挠,其令速,其谷苍、丹,间谷言太者,其耗文角、品羽。风燥火热,胜复更作,蛰虫来见,流水不冰,热病行于下,风病行于上,风燥胜复形于中。

诗句:

  1. 帝曰:善。
    译文:黄帝说:“好。”
    关键词:帝,黄帝,善,提问。

  2. 厥阴之政奈何?
    译文:厥阴的政相是怎样的?
    关键词:厥阴,政相,询问。

3-5. 厥阴、少角、少阳,清热胜复同,同正角。丁巳天符、丁亥天符。其运风清热。少角(初正)、太徵、少宫、太商、少羽(终)。

  1. 厥阴、少徵、少阳,寒雨胜复同。癸巳(同岁会)、癸亥(同岁会)。其运热寒雨。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
  2. 厥阴、少宫、少阳,风清胜复同,同正角。己巳、己亥。其运雨风清。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徵。
  3. 厥阴、少商、少阳,热寒胜复同,同正角。乙巳、乙亥。其运凉热寒。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宫。
  4. 厥阴、少羽、少阳,雨风胜复同。辛巳、辛亥。其运寒雨风。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少宫、太商。

注释:

  1. 帝:黄帝,中国传说中的一位古代帝王,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他统治时期被后世称为华夏民族的发源时期,因此他的名字代表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和繁荣。
  2. 厥阴司天之政:指在一年中,厥阴司天之气所主宰的气候现象及其规律。“厥阴”,是中医五行学说中的一种状态,与木气有关。司天之气,指的是司位于天空的六种不同属性的气候现象,如风、寒、热等。“之政”,即这些气候现象所代表的政治或气象现象的性质。
  3. 气化运行后天:指各种气候现象在一年的循环变化,体现了自然界的周期性和规律性。“气化”,是指自然界中物质的新陈代谢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循环等。“运行”,则是指这些过程在一定时间内的有序进行。
  4. 诸同正岁,气化运行同天:指在一年中,所有正常的年份里,天气的变化与天上的星象、云行等现象相呼应,反映了自然现象与天体运行的一致性。“诸同正岁”,意味着所有的正常年份。“气化运行同天”,则是指这些年份中的天气变化与天空现象之间的相似性和同步性。
  5. 天气扰,地气正,风生高远,炎热从之,云趋雨府,湿化乃行,风火同德,上应岁星、荧惑:描述了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自然气候和天文现象之间的关系。“天气扰”,意味着天气不稳定。“地气正”,则是指地气的正常运行。“风生高远”,则是指高远地方风力较强。“炎热从之”,则是说炎热之邪随着高远之风而传播。“云趋雨府”,则是指云气向雨水聚集的地方移动。“湿化乃行”,则是指雨水滋润大地,使湿气得以流行。“风火同德”,则是指风和火这两种自然力量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上应岁星、荧惑”,则是指这种关系与天上的岁星(木星)和荧惑(火星)等天体现象相对应。
  6. 其令速:其命令迅速。“速”,即迅速之意。
  7. 间谷言太者,其耗文角、品羽:指某些谷物的生长情况会影响天气,进而对其他谷物产生影响。“间谷”,则是指不同谷物之间的差异。“言太”,则是指某种特性或品质较为显著。“文角”和“品羽”是两种不同的谷物品种。“其耗”,则是指这种影响导致的消耗或损失。
  8. 风燥火热,胜复更作,蛰虫来见,流水不冰,热病行于下,风病行于上,风燥胜复形于中:描述了风燥火热等气象现象对生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风燥火热”,则是指风燥、火热等异常气象现象的出现。“胜复更作”,则是指这些现象交替出现,不断变换。“蛰虫来见”,则是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流水不冰”,则是指河流水位上涨,不再结冰。“热病行于下,风病行于上”,则是指疾病在人体下部(如脚部)蔓延,而在上部(如头部)扩散。“风燥胜复形于中”,则是指风燥等气象现象对人体内部的影响。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厥阴司天之政”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一年之中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诗中通过具体的气象现象和天文现象,揭示了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同时也表达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理解。此外,诗中还通过对比不同年份的气候特点,展示了自然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整首诗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气象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