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旧作硫,《御览》引作流,是)
味酸温。
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坚筋骨,除头秃,能化金银铜铁奇物(《御览》引云:石流青、白色,主益肝气明目,石流赤,生羌道山谷)。生山谷。
《吴普》曰:硫黄一名石留黄,神农黄帝雷公咸有毒,医和扁鹊苦无毒,或生易阳,或河西,或五色,黄是潘水石液也(潘,即矾,古字),烧令有紫焰者,八月九日采,治妇人血结(《御览》云:治妇人绝阴,能合金银铜铁)。
《名医》曰:生东海牧羊山,及太山河西山,矾石液也。
案《范子计然》云:石流黄出汉中,又云刘冯饵石流黄而更少。刘逵注吴都赋云:流黄,土精也。

石流黄,一种在古代中医经典中被记录的药物,其味酸温,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等问题。下面将逐条解析其功效和应用:

  1. 化学成分:石流黄主要成分为硫黄(或称石留黄),根据《吴普》的记载,硫黄具有毒性,但不同产地的硫黄可能有所不同,如生易阳、河西或五色等。这些硫黄可能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从而影响其药用价值。
  2. 药用历史:《神农本草经》对石流黄的药用价值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据该文献记载,石流黄能够治疗妇人的阴蚀和各种疮痔恶血,同时它还有强化骨骼和去除头部脱发的效果,更神奇的是,它还能转化金银铜铁等金属物质。此外,石流黄在古代医学中也被用于增强肝气和改善视力,甚至能够促进头发生长。
  3. 采集加工:根据《范子计然》的记载,石流黄主要产于汉中地区,而刘冯则认为它更容易出现在东海牧羊山和太山河西山等地。这些地区的石流黄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品质更佳。采集后的石流黄还需经过特定的加工处理,如炼制,以提取其有效成分。
  4. 文化意义:石流黄不仅仅是一种药材,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如《名医》所述,石流黄还出现在东海牧羊山及太山河西山,被视为一种珍贵的土精。这种药材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制作药物和化妆品,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矿物的独特理解和运用。

石流黄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不可小觑。它不仅在现代药学研究中显示了其多方面的医疗效果,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