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出旸谷,弭节驰万里。
经天耀四海,倏忽潜蒙汜。
谁言焱炎久,游没何行俟。
逝者岂长生,亦去荆与杞。
千岁犹崇朝,一餐聊自已。
是非得失间,焉足相讥理。
计利知术穷,哀情遽能止。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结构和内容。
逐句释义:
- 十日出旸谷:太阳从旸谷(即日出之地)升起。
- 弭节驰万里:驾着马车,驰骋了万里之遥。
- 经天耀四海:阳光照耀整个天下。
- 倏忽潜蒙汜:时间短暂如同突然消失在水中。
- 谁言焱炎久:谁说火焰燃烧的时间长久?
- 游没何行俟:游历和消逝等待什么?
- 逝者岂长生:死者岂能永生?
- 亦去荆与杞:也离开了荆门和杞地。
- 千岁犹崇朝:即使千年也仅相当于一早晨的时间。
- 一餐聊自已:一顿饭吃的时间就结束了。
- 是非得失间:在是非和得失之间。
- 焉足相讥理:何必相互指责和计较?
译文:
太阳从旸谷升起,驾着马车,驰骋了十万里之遥。
阳光照耀整个天下,瞬间如水中消失。
谁说火焰可以燃烧很久,只有短暂的旅程等待。
逝去的人怎能永生,也离开了荆门和杞地。
就算千年也仅相当于一早晨的时间,一顿饭吃的时间就结束了。
在这个是非和得失之间,何必相互指责和计较。
计算利益,知道术法已穷,哀伤之情迅速就能止住。
赏析:
此诗以自然景象开篇,通过“十日出旸谷”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日出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热爱。接着,诗人用“弭节驰万里”“倏忽潜蒙汜”等诗句表达了自己对于时间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于短暂生命的一种超越和理解。
中间部分,诗人通过对“逝者岂长生”和“亦去荆与杞”等句子的运用,表达了对于生死、去留的深刻思考。他不仅看到了时间的宝贵,更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有限,从而引发出一种对于人生态度的转变——不再执着于追求永恒的生命,而是珍惜当下,享受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最后部分,诗人通过对比“千岁犹崇朝”和“一餐聊自已”,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短暂生活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对前文的总结。而“焉足相讥理”一句则表明了诗人已经超脱了世俗的纷争和计较,达到了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
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和对人生哲学的探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超然态度,给人以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