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诗句释义与译文:
-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此句描述诗人的外貌和年龄,白发意味着年老,两鬓的白发说明他的年纪已大。”肌肤不复实”表明肌肤失去了年轻时的弹性或光泽。
-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此句表达尽管家中有五位儿子,但没有一个擅长使用书写工具(纸和笔)。这暗示可能缺乏教育环境或资源。
-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舒”可能是诗人的某个儿子的名字。”二八”指的是女子十六岁,这里用来比喻阿舒的年龄,即二十岁左右。”懒惰”说明他不喜欢学习或从事需要专注的活动。
-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阿宣”也是诗中一个儿子的名字,”行志学”意味着他立志学习,但”不爱文术”表明他对文学艺术不感兴趣,可能是对文化活动或学术追求没有热情。
-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雍端”是另一个儿子的名字,年龄约为十三岁。”不识六与七”可能是指他对数字没有概念或不理解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
-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通子”是第四个儿子的名字,”垂九龄”可能指的是他的年龄大约九岁。”但觅梨与栗”意味着他只是在寻找食物,而不是进行学习或其他更有益的活动。
-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悲观看法,认为即使时代变迁,人们的命运也只能依赖于基本的生理需求,如吃喝。这里的“杯中物”指饮品,反映了生活的简朴和物质需求的重要性。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家庭状况和子女教育的诗歌。通过描述家庭成员的不同特点和兴趣,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教育差异和生活状态。诗人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展示每个儿子的个性和兴趣,以及他们对学习的态度。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化教育和基本生存需求的重视程度,以及个人命运在更大社会背景下的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