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丹崖竦立,葩藻暎林。
渌水扬波,载浮载沈。
【其二】
鲜葩映林薄,游鳞戏清渠。
临川欣投钓,得意岂在鱼。
”`
丹崖竦立,葩藻暎林。
译文:陡峭的山崖高耸入云,各种花朵映照在茂密的树林中。
注释:丹崖:红色的山崖。竦立:高耸直立。葩藻:各种花卉。暎林:映照在树林中。
赏析:首句开篇便描绘了兰亭周围的自然景观,通过”丹崖”和”葩藻”两个关键词,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画面。这里的“丹”色,既形容山崖的鲜艳,也暗示了作者心情的热烈;而“竦立”则传达了山崖的挺拔与威严。同时,“映林”一词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得整个场景充满了动态之美。
鲜葩映林薄,游鳞戏清渠。
译文:五彩缤纷的花瓣映衬着稀疏的树林,鱼儿在水中自由嬉戏。
注释:鲜葩:五颜六色的花朵。映林薄:映衬在稀疏的树林里。游鳞:水中的鱼。戏清渠:在水中嬉戏。
赏析:第二句诗继续描绘了兰亭周边的自然景致,通过”鲜葩”和”游鳞”这两个关键词,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画面。在这里,“鲜”字不仅描述了花朵的颜色,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之情。而“映林薄”则进一步突出了花朵的美丽与稀疏,形成了一种对比之美。同时,“游鳞戏清渠”这一描写,不仅展示了鱼儿在水中欢快嬉戏的场景,更增添了一份轻松愉悦的氛围。
临川欣投钓,得意岂在鱼。
译文:我站在清澈的河边高兴地垂钓,真正的喜悦不在于钓到鱼。
注释:临川:靠近河的地方。投钓:钓鱼。得意:喜悦。岂:难道,表示反问的语气。
赏析:尾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表达了诗人对钓鱼活动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欣赏。诗人通过”临川”二字,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清澈见底的河水,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那股清凉的水汽。而”投钓”二字则直接点明了诗人正在进行的活动——垂钓,这不仅是对动作的描绘,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最后,诗人用“得意岂在鱼”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强调了生活中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得到什么,而在于享受过程、感受生活的美好。
【解析】
王徽之(346—410),字子猷,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和文学家,被誉为建安七子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生活在东晋末年,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家族衰败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尽管处于乱世之中,王徽之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兰亭诗二首》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他对于生活的感悟以及对于自然的赞美。
王徽之通过《兰亭诗二首》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他善于捕捉自然界中的美,无论是山崖的峻峭、花木的繁盛还是鱼儿在水中的灵动,都在他的笔下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这种对美的追求不仅仅是对视觉美的赞赏,更是对生命活力的歌颂。例如,他在第一首诗中提到的“丹崖”和“葩藻”,不仅描绘出了山崖的色彩和花木的美丽,还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正是王徽之于乱世中仍保持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重要体现。
王徽之在《兰亭诗二首》中也表达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并不是在于追求功利或者物质的满足,而是在于享受生活本身、体验自然的美好。这一点在他的尾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临川欣投钓,得意岂在鱼。”这里的“志得意满”不仅是对钓鱼活动的喜爱,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描述。这种态度体现了王徽之对简单、自然生活方式的推崇,也反映了他在乱世中保持的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
王徽之的《兰亭诗二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两首诗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才华,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