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中平四年冬,生于谯。[一]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太祖崩,嗣位为丞相、魏王。[三]尊王后曰王太后。
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
注[一]魏书曰:帝生时,有云气青色而圜如车盖当其上,终日,望气者以为至贵之证,非人臣之气。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善骑射,好击剑。举茂才,不行。献帝起居注曰:建安十*(五)**[三]*年,为司徒赵温所辟。太祖表“温辟臣子弟,选举故不以实”。使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温官。
注[二]魏略曰:太祖不时立太子,太子自疑。是时有高元吕者,善相人,乃呼问之,对曰:“其贵乃不可言。”问:“寿几何?”元吕曰:“其寿,至四十当有小苦,过是无忧也。”后无几而立为王太子,至年四十而薨。
”`
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中平四年冬,生于谯。
文皇帝生于中平四年冬,地点为谯。建安十六年,文皇帝被任命五官中郎将并担任副丞相职务。到二十二年,文皇帝被立为魏太子。然而,在太祖去世后,他继承了丞相和魏王的职位。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
文皇帝在建安年间作为丞相和魏王,他尊称王后为王太后。在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这一年份标志着新的开始。
注释解释:
- 中平四年冬: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期间的一年冬天。
- 文帝:文皇帝的名号。
- 子桓:这是对文帝字的称呼,即“子”是表字的意思,“桓”是他的排行,这里表示排行第二。
- 武帝:指曹操,因其是曹氏宗族中的第一任皇帝,因此文中称之为“武帝”。
- 生于谯:谯是古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亳州市。
- 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官职,其中“中郎将”为汉代的一种武官,负责宫廷警卫和礼仪事务。“副丞相”则是指协助丞相处理国家政务的官员。
- 二十四年立为魏太子:文皇帝在建安二十年被确立为魏国的太子,这标志着他正式成为未来魏国的统治者。
- 太祖崩:指的是曹操去世。“嗣位为丞相、魏王”表明文帝在曹操去世后接任了丞相职位,并继承了魏王的地位。“太祖”是对曹操的尊称。
- 谥号:古代帝王或贵族死后所给予的称号,用以评价其生平事迹。
- 改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下诏更改历法,以应天命,是为“延康元年”。这一年标志着三国时期的结束,进入了曹魏的统治时期。
赏析:
《三国志》是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该作品通过详细记录了人物生平、政治事件等,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和社会变迁。本段诗描述了魏文帝的生平及其重要事件,如出生时间、官职变动、即位为王和逝世等。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魏文帝的个人命运,也是三国时期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看出,《三国志》不仅具有史料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度,让后人能够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