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又问曰:“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此包羲、神农之世为无衣裳。
但圣人化天下,何殊异尔邪?“俊对曰:”三皇之时,人寡而禽兽觽,故取其羽皮而天下用足,及至黄帝,人觽而禽兽寡,是以作为衣裳以济时变也。“帝又问:”干为天,而复为金,为玉,为老马,与细物并邪?“俊对曰:”圣人取象,或远或近,近取诸物,远则天地。“
讲易毕,复命讲尚书。帝问曰:“郑玄曰‘稽古同天,言尧同于天也’。王肃云‘尧顺考古道而行之’。二义不同,何者为是?”博士庾峻对曰:“先儒所执,各有乖异,臣不足以定之。然洪范称‘三人占,从二人之言’。贾、马及肃皆以为‘顺考古道’。
以洪范言之,肃义为长。“帝曰:”仲尼言‘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之大美,在乎则天,顺考古道,非其至也。今发篇开义以明圣德,而舍其大,更称其细,岂作者之意邪?“峻对曰:”臣奉遵师说,未喻大义,至于折中,裁之圣思。“次及四岳举鲧,帝又问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思无不周,明无不照,今王肃云‘尧意不能明鲧,是以试用’。如此,圣人之明有所未尽邪?“峻对曰:”虽圣人之弘,犹有所未尽,故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然卒能改授圣贤,缉熙庶绩,亦所以成圣也。“帝曰:”夫有始有卒,其唯圣人。若不能始,何以为圣?其言‘惟帝难之’,然卒能改授,盖谓知人,圣人所难,非不尽之言也。经云:“知人则哲,能官人。‘若尧疑鲧,试之九年,官人失□,何得谓之圣哲?”峻对曰:“臣窃观经传,圣人行事不能无失,是以尧失之四凶,周公失之二叔,仲尼失之宰予。”帝曰:“尧之任鲧,九载无成,汨陈五行,民用昏垫。至于仲尼失之宰予,言行之间,轻重不同也。至于周公、管、蔡之事,亦尚书所载,皆博士所当通也。”峻对曰:“此皆先贤所疑,非臣寡见所能究论。”次及“有□在下曰虞舜”,帝问曰:“当尧之时,洪水为害,四凶在朝,宜速登贤圣济斯民之时也。舜年在既立,圣德光明,而久不进用,何也?”峻对曰:“尧咨嗟求贤,欲逊己位,岳曰’否德忝帝位‘。尧复使岳扬举仄陋,然后荐舜。荐舜之本,实由于尧,此盖圣人欲尽觽心也。”帝曰:“尧既闻舜而不登用,又时忠臣亦不进达,乃使狱扬仄陋而后荐举,非急于用圣恤民之谓也。”峻对曰:“非臣愚见所能逮及。”
三国时期,即中国历史上的魏、蜀、吴三个政权并立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下面将简要分析《三国志 · 魏书·少帝纪》中的相关诗句及译文:
- 诗作原文:
- 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 干卦:“刚健中正,应乎天;大生万物。”
- 译文解析:
- 系辞中的“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反映了古代帝王通过推行德教和礼制来管理国家的理念。
- 干卦所描绘的“刚健中正,应乎天;大生万物”则体现了古代哲学家对于宇宙生成与自然法则的理解。
- 诗句注释:
- 诗中的“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指的是古帝王通过服饰制度的改革,来体现其治理天下的智慧和理念。
- “刚健中正,应乎天;大生万物”,则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哲学性描述,强调了天地间的和谐以及生生不息的生态观念。
通过对《三国志 · 魏书·少帝纪》中诗句的翻译和解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理念、哲学思想和治国策略。同时,这些诗句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道德教化和自然法则的重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