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复命讲礼记。帝问曰:“‘太上立德,其次务施报’。为治何由而教化各异;皆修何政而能致于立德,施而不报乎?”博士马照对曰:“太上立德,谓三皇五帝之世以德化民,其次报施,谓三王之世以礼为治也。”帝曰:“二者致化薄厚不同,将主有优劣邪?时使之然乎?”

照对曰:“诚由时有朴文,故化有薄厚也。”[一]注[一]帝集载帝自□始生祯祥曰:“昔帝王之生,或有祯祥,盖所以彰显神异也。

惟予小子,支胤末流,谬为灵只之所相佑也,岂敢自比于前箉,聊记录以示后世焉。其辞曰:惟正始三年九月辛未朔,二十五日乙未直成,予生。于时也,天气清明,日月辉光,爰有黄气,烟熅于堂,照曜室宅,其色煌煌。相而论之曰:未者为土,魏之行也;厥日直成,应嘉名也;鞕熅之气,神之精也;无灾无害,蒙神灵也。齐王不吊,颠覆厥度,髃公受予,绍继祚皇。以眇眇之身,质性顽固,未能涉道,而遵大路,临深履冰,涕泗忧惧。古人有云,惧则不亡。

诗句:

于是复命讲礼记。帝问曰:“‘太上立德,其次务施报’。为治何由而教化各异;皆修何政而能致于立德,施而不报乎?”博士马照对曰:“太上立德,谓三皇五帝之世以德化民,其次报施,谓三王之世以礼为治也。”帝曰:“二者致化薄厚不同,将主有优劣邪?时使之然乎?”

译文:

于是再次受命讲解《礼记》。皇帝问道:“‘太上立德,其次务施报’。治理国家,为何会导致教化的不同?都是通过什么政策可以成就立德,而使人们得到恩惠却不回报呢?”博士马照回答说:“太上是立德,指三皇五帝时代以德行来教化人民;其次就是报施,指的是三王时代用礼节进行治理。”皇帝说:“这两种方式导致教化的程度不同,是因为君主的素质和能力有所不同吗?还是因为时机的问题呢?”

关键词注释:

  1. 太上:指最尊贵的人或事物。
  2. 立德:树立道德。
  3. 务施报:注重实践并给予回报。
  4. :治理。
  5. 教化:教育和文化的影响。
  6. 朴文:质朴与文明,这里可能指的是时代的变化。
  7. :时代或时期。
  8. 灵只:神灵或神圣的力量。
  9. 神异:非凡或神奇的事件或现象。
  10. 祯祥:吉祥的征兆或预兆。

赏析:

这是一篇关于古代帝王教育和治理理念的文章。文章开头,皇帝向博士提问有关治国的理念,其中“太上立德”和“其次务施报”是两个重要的政治哲学概念,分别强调德行的重要性和实践与回报的关系。接下来的内容中,皇帝询问了这些观念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以及是否是由于君主的个人品质或者时代的不同导致的这些差异。最后,文中描述了皇帝出生时的祥瑞景象,表达了自己作为帝王,虽出身卑微,但受到天意的庇佑。

这篇文献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家对于君王统治的理想状态,即通过高尚的道德修养来感化百姓,并通过实际的行动和公正的政策来获得人民的尊敬和忠诚。同时,它也体现了帝王个人品质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和民众对于美好政治的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