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博士淳于俊对曰:“包羲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神农演之为六十四,黄帝、尧、舜通其变,三代随时,质文各繇其事。故易者,变易也,名曰连山,似山出内*[云]*气,连天地也;归藏者,万事莫不归藏于其中也。”帝又曰:“若使包羲因燧皇而作易,孔子何以不云燧人氏没包羲氏作乎?”俊不能答。帝又问曰:“孔子作彖、象,郑玄作注,虽圣贤不同,其所释经义一也。今彖、象不与经文相连,而注连之,何也?”俊对曰;“郑玄合彖、象于经者,欲使学者寻省易了也。”帝曰:“若郑玄合之,于学诚便,则孔子曷为不合以了学者乎?”
俊对曰:“孔子恐其与文王相乱,是以不合,此圣人以不合为谦。”帝曰:“若圣人以不合为谦,则郑玄何独不谦邪?”俊对曰:“古义弘深,圣问奥远,非臣所能详尽。”
这首诗是《三国志·魏书·少帝纪》。它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问易博士淳于俊关于《周易》的问题。淳于俊回答了关于《周易》的由来、名称以及郑玄对《周易》的解释等问题。
让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 易博士淳于俊回应:“包羲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神农演之为六十四,黄帝、尧、舜通其变,三代随时,质文各繇其事。故易者,变易也,名曰连山,似山出内*[云]*气,连天地也;归藏者,万事莫不归藏于其中也。”(这里,“易”即《周易》,是古代的占卜书籍。)
- “包羲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指的是伏羲氏根据燧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绘制的星图制作出八卦。
- “神农演之为六十四”指神农氏将八卦演变为六十四卦。
- “黄帝、尧、舜通其变”表示这三代帝王都善于应对和变化。
- “三代随时,质文各繇其事”则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根据不同的时代需要,采取不同的政策。
- “故易者,变易也,名曰连山,似山出内*[云]*气,连天地也”说明《易经》的本质是“变易”,并称其为《连山》,象征着像山中云雾一样连绵不断。
- “归藏者,万事莫不归藏于其中也”表示万物都可以归纳总结在《归藏》之中。
- 曹操问道:“若使包羲因燧皇而作易,孔子何以不云燧人氏没包羲氏作乎?”(如果伏羲按照燧皇的方法制作《易经》,那么孔子为什么不说燧人氏去世后,伏羲氏才创作了《易经》呢?)
- 这个问题反映了《易经》的起源问题,即《易经》是否在燧人氏之后才有。
- 淳于俊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孔子作彖、象,郑玄作注,虽圣贤不同,其所释经义一也。今彖、象不与经文相连,而注连之,何也?”(虽然孔子和郑玄有不同的解释方法,但他们解释经义的方法是一样的。现在,彖辞和爻辞并不与经文相连,但注释却连接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 这个问题探讨的是注解与原典的关系。
- 淳于俊回答:“郑玄合彖、象于经者,欲使学者寻省易了也。”(郑玄将彖辞和爻辞与经书结合起来,目的是让学者容易理解。)
- 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郑玄会在注解中使用彖辞和爻辞的原因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
- 曹操问到:“若郑玄合之,于学诚便,则孔子曷为不合以了学者乎?”(如果郑玄结合的做法对学习确实方便,那么孔子为什么不分开来解释呢?)
- 这一问题探讨的是孔子对于解释方式的看法。
- 淳于俊回答:“孔子恐其与文王相乱,是以不合,此圣人以不合为谦。”(孔子担心这种解释方式会和文王的解释产生混乱,所以他选择不分开解释,这是圣人为了谦虚而不采用分开解释的方式。)
- 这句话说明了孔子选择不分开解释的原因是出于谦虚。
- 曹操又问:“若圣人以不合为谦,则郑玄何独不谦邪?”(既然圣人选择不分开解释是为了谦虚,那么郑玄为何不表现出同样的态度呢?)
- 这是进一步询问郑玄为何不保持同样的谦逊态度。
- 淳于俊回答:“古义弘深,圣问奥远,非臣所能详尽。”(古文的意思非常深刻,圣人提出的问题也非常深奥,不是臣下能够详尽解释清楚的。)
- 这是对前面问题的回应,表明自己无法完全理解圣人的问题,也难以详尽解答。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易经》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儒家对《易经》的不同解释方式。通过淳于俊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对《易经》的不同解读,以及这些解读背后的原因。此外,这首诗也反映了汉代儒家思想的特点,强调经典的重要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