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干,建安二十年封高平亭侯。二十二年,徙封赖亭侯。其年改封弘农侯。黄初二年,进爵,徙封燕公。三年,为河间王。五年,改封乐城县。七年,徙封巨鹿。太和六年,改封赵王。干母有宠于太祖。及文帝为嗣,干母有力。文帝临崩,有遗诏,是以明帝常加恩意。青龙二年,私通宾客,为有司所奏,赐干玺书诫诲之,曰:“《易》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诗》着‘大车惟尘’之诫。自太祖受命创业,深睹治乱之源,鉴存亡之机,初封诸侯,训以恭慎之至言,辅以天下之端士,常称马援之遗诫,重诸侯宾客交通之禁,乃使与犯妖恶同。夫岂以此薄骨肉哉?徒欲使子弟无过失之愆,士民无伤害之侮耳。高祖践阼,祗慎万机,申着诸侯不朝之令。朕感诗人《常棣》之作,嘉《采菽》之义,亦缘诏文曰‘若有诏得诣京都’,故命诸王以朝聘之礼。而楚、中山并犯交通之禁,赵宗、戴捷咸伏其辜。近东平王复使属官殴寿张吏,有司举奏,朕裁削县。令有司以曹纂、王乔等因九族时节,集会王家,或非其时,皆违禁防。朕惟王幼少有恭顺之素,加受先帝顾命,欲崇恩礼,延乎后嗣,况近在王之身乎?且自非圣人,孰能无过?已诏有司宥王之失。古人有言:”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弗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焉。‘叔父兹率先圣之典,以纂乃先帝之遗命,战战兢兢,靖恭厥位,称朕意焉。“景初、正元、景元中,累增邑,并前五千户。

《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三国志》中的一个章节,由西晋的史学家陈寿所著。本文主要围绕赵王干的历史事迹进行解读,包括其封地、爵位变迁、与太祖的关系,以及干母受宠于太祖和文帝对干的特殊照顾等方面内容。

赵王干在建安二十年时被封为高平亭侯。到了二十二年,他被徙封到赖亭侯,随后又改封为弘农侯。黄初二年,赵王干的爵位被提升为燕公。三年后,他又被封为河间王。五年之后,赵王干再次被封为乐城县王。七年,赵王干被再次迁徙到巨鹿。太和六年,赵王干又被改封为赵王。

赵王干的母妃在太祖在位期间受到特别的宠爱。到了文帝即帝位后,母妃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文帝临终前留下遗诏,常常加恩意于赵王干。青龙二年(234年)的时候,赵王干私自通缉宾客,结果被有关部门检举弹劾,并赐给干玺书,告诫他必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赵王干的母亲因为受到太祖的宠爱而地位显赫。文帝即位后,对赵王干的母亲也给予特殊照顾。在文帝时期,赵王干的母亲因有贤德之姿而被特别重视,甚至比照诸侯的礼仪接待她。此外,赵王干的母亲还被赐给贵重的礼物来表达对她的尊重和关爱。

通过对赵王干及其母亲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三国时期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家族背景、政治经历、个人品德以及对国家的贡献都值得深入探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