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民人为艾悼心痛恨,亦犹是也。臣以为艾身首分离,捐弃草土,宜收尸丧,还其田宅。以平蜀之功,绍封其孙,使阖棺定谥,死无余恨。赦冤魂于黄泉,收信义于后世,葬一人而天下慕其行,埋一魂而天下归其义,所为者寡而悦者众矣。“九年,诏曰:”艾有功勋,受罪不逃刑,而子孙为民隶,朕常愍之。其以嫡孙朗为郎中。“
艾在西时,修治障塞。筑起城坞。泰始中,羌虏大叛,频杀刺史,凉州道断。吏民安全者,皆保艾所筑坞焉。艾州里时辈南阳州泰,亦好立功业。善用兵。官至征虏将军、假节都督江南诸军事。景元二年薨,追赠卫将军,谥日壮侯。
钟会字士季,颖川长社人。太傅繇小子也。少敏惠夙成。中护军蒋济着论谓“观其眸子,足以知人。”会年五岁,繇遣见济,济甚异之曰:“非常人也。”及壮,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以夜续昼,由是获声誉,正始中,以为秘书郎。迁尚书、中书恃郎。高贵乡公即尊位,赐爵关内侯。毋丘俭作乱,大将军司马景王东征,会从,典知密事,卫将军司马文王为大军后继,景王薨于许昌,文王总统六军,会谋谟帷幄。时中诏敕尚书傅嘏,以东南新定,权留卫将军屯许昌为内外之援,令嘏率诸军还。会与嘏谋,使嘏表上,辄与卫将军俱发,还到雒水南屯住。于是朝廷拜文王为大将军、辅政,会迁黄门恃郎。封东武亭候,邑三百户。
下面是对《三国志·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的逐句释义:
今天下民人为艾悼心痛恨:这句话表达了当时百姓对于诸葛亮(即艾)的深切哀悼和遗憾。诸葛亮因其忠诚和智慧而深受人们的敬仰,他的去世让许多人感到惋惜。
臣以为艾身首分离,捐弃草土,宜收尸丧,还其田宅:这里反映了人们对诸葛亮遗体的关注,以及对其家族的关心,希望能找到他的遗体,并为其举行葬礼。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诸葛亮家族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以平蜀之功,绍封其孙,使阖棺定谥,死无余恨:这句话意味着为了纪念诸葛亮在平定蜀国中的贡献,应该给予他子孙后代荣誉和封号,让他们知道家族的成就被后世所铭记,诸葛亮的一生虽然结束,但他的精神和成就将永远被人们所怀念。
赦冤魂于黄泉,收信义于后世:这句话强调了对诸葛亮的尊重和纪念,不仅是在人世间,更是在阴间为他洗清冤屈,让他的灵魂得到安宁。同时,也表达了对诸葛亮一生坚守信义精神的赞赏。
葬一人而天下慕其行,埋一魂而天下归其义:这句话赞美了诸葛亮的行为和精神得到了世人的广泛认可和尊敬,他的高尚品质和忠诚精神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其为寡而悦者众矣:这句话总结了对诸葛亮的评价,他的事迹虽然不多,但给人带来的感动却是深深的,这种感动是发自内心、持久而深远的。
艾在西时,修治障塞:这句话描述了诸葛亮在西部边疆期间,致力于加强防御设施的情况。这显示了他对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有着深刻的认识。
筑起城坞:这里的“城坞”指的是诸葛亮在西部边疆建造的坚固防御工事和堡垒,这些工程有效地保护了他的领土免受外敌的侵袭。
泰始中,羌虏大叛:这句话说明了在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中,有一段时间发生了严重的叛乱事件,即羌族部落背叛了汉朝。
频杀刺史:这表示羌族部落不仅背叛了汉朝,还频繁地杀害了当地的官员,这种行为严重威胁到了汉朝的安全和稳定。
凉州道断:这句话描绘了由于羌族部落的背叛,导致汉朝与凉州的交通中断,这对于当时的汉朝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吏民安全者,皆保艾所筑坞焉:这句话反映了在叛乱期间,那些能够安全的地方都依赖于诸葛亮所建立的防御工事,这些地方成了叛军无法轻易到达的安全地带。
艾州里时辈南阳州泰,亦好立功业:这句话提到了另一位与诸葛亮同期的杰出人物——南阳州的张泰,他也是一位热衷于建功立业的将领。
善用兵:这表明张泰擅长军事指挥和战术运用。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官至征虏将军、假节都督江南诸军事:张泰的军事生涯非常成功。他最终被任命为征虏将军,并且被授予假节之职,负责江南地区的军事事务。
景元二年薨,追赠卫将军,谥日壮侯:张泰在公元261年去世,他去世后被追赠为卫将军,并赐予谥号为壮侯,这是对他生前功绩的一种肯定和纪念。
通过这段历史记载,我们不仅看到了诸葛亮的卓越军事才能和深厚的政治智慧,还领略到他与同僚之间深厚的友谊和互相支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