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惟会亦以为蜀可取,豫共筹度地形,考论事势。景元三年冬,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文王敕青、徐、兖、豫、荆、扬诸州,并使作船,又令唐咨作浮海大船,外为将伐吴者。四年秋,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
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于是斩仪。仪者,许褚之于,有功王室,犹不原贷。诸军闻之,莫不震竦。蜀令诸围皆不得战,退还汉、乐二城守。魏兴太守刘钦趣子午谷,诸军数道平行,至汉中。蜀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会使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万人,恺围汉城,辅围乐城。会径过,西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墓。
王毋丘诸葛邓钟传
诸葛亮
- 人物生平: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被誉为“睿才星君”,是蜀汉政权的实际建立者与核心领导者。
- 主要贡献:诸葛亮以智慧和才能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推行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包括选拔和使用人才、发展农业生产、整顿军备等,使得国力逐步恢复并达到鼎盛。他的政治和军事策略对稳定和提升蜀汉的政权有极大影响。
姜维
- 人物生平: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他曾在诸葛亮去世后接替其职位,继续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但最终因内忧外患无法挽回局势,被迫投降魏国。
- 主要成就:姜维在蜀汉末年多次北伐中原,虽然未能彻底改变蜀汉的颓势,但其坚持不懈的努力体现了极高的忠诚与牺牲精神。此外,姜维还曾尝试联络东吴共同对抗魏国,尽管未果,但也展示了他在军事上的才华和远见。
翻译
原文: “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 - Wáng Mǔ Yǐ Sǔ Zhàn Liàng Jīn Liú Lüè Biān Tiē
译文: King Wen of Shu believed that the General of Shu had frequently disturbed the borders.
分析: 此句描述了文王对于姜维频繁扰边的担忧和对策,暗示了他对姜维军事行动的关注与不满。
原文: “资力单竭” - Zhī Lì Duō Jié
译文: Their resources were exhausted.
分析: 描述蜀国由于连年战争和内部管理不善而资源匮乏,导致难以持续进行有效的对外扩张或防御。
原文: “欲大举图蜀” - Yù Dà Jǔ Tú Shu
译文: He desired to renew and expand his conquest over Shu.
分析: 文王的意图是通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来征服蜀地,显示了他对统一全国的坚定决心。
注释
- 文王:指魏文帝曹丕,是蜀汉的敌对势力。
- 蜀:指蜀汉,即后来的西晋。
- 大将:高级将领,这里特指姜维。
- 资力单竭:资源耗尽,力量不足。
- 单竭:仅,仅仅。
赏析
- 《三国志·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是《三国志》中关于诸葛亮及他的部将们的部分,记录了他们的历史活动以及他们之间的故事。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作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与军事家的形象,以及姜维这位勇猛善战的军事将领的个性和历史地位。